图书介绍

预防犯罪导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预防犯罪导论
  • 张滋生,汤啸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群众出版社
  • ISBN:750141243X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预防犯罪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预防犯罪学的性质1

一、预防犯罪的概念1

二、预防犯罪学的性质5

第二节 预防犯罪学的研究对象9

一、预防犯罪主体9

二、预防犯罪客体10

三、预防犯罪对策11

第三节 预防犯罪学的学科地位12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国防治犯罪的基本国策13

二、预防犯罪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地位14

第四节 预防犯罪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5

一、预防犯罪学与犯罪学15

二、预防犯罪学与社会学17

三、预防犯罪学与行为科学17

四、预防犯罪学与犯罪侦查学18

五、预防犯罪学与管理学18

六、预防犯罪学与应用技术19

第五节 预防犯罪学的研究方法20

一、哲学方法20

二、系统方法23

三、具体方法24

第二章 中外预防犯罪思想简介26

第一节 法律防范论26

一、中国的法律防范理论26

二、外国的法律防范理论29

第二节 社会防范论30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预防30

二、国外的社会防范简介31

第三节 教育预防论33

一、孔子的教育防范思想33

二、孟子的教育防范思想34

三、荀子的教育防范思想34

四、董仲舒的教育防范思想35

五、玄烨的教育防范思想35

六、洪仁玕的教育防范思想35

第四节 环境防范论36

一、“防卫空间”理论37

二、社区警务理论38

三、死角理论39

四、犯罪机会理论40

第三章 预防犯罪的基本原理42

第一节 犯罪的历史必然性与可控性42

一、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42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犯罪不可避免44

三、社会对犯罪的容忍是有限度的45

四、犯罪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46

第二节 犯罪起伏与社会保障机制51

一、世界范围内的犯罪涨落态势52

二、对我国五次犯罪高峰的分析53

三、犯罪潮涨落与社会保障机制57

第三节 犯罪规律性与控制效度63

一、滋生蔓延必有条件64

二、涨落对应错综起伏67

三、“智”、“技”相加手段交换69

四、社会危害程度有别73

第四章 预防犯罪的主体79

第一节 党组织和国家权力机关79

一、中国共产党是预防犯罪的领导核心79

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并监督实施81

第二节 国家行政机关81

一、各级政府统一组织实施预防犯罪82

二、专门权限机关结合业务预防犯罪82

第三节 检察和审判机关85

一、检察机关85

二、审判机关86

第四节 群众组织和基层单位87

一、群众组织87

二、基层单位89

三、保安服务组织90

第五节 家庭和公民个体91

一、家庭91

二、公民个体93

第五章 预防犯罪的手段96

第一节 行政手段96

一、行政手段的特点和作用96

二、预防犯罪行政手段的运用98

第二节 法律手段100

一、法律手段的特点和作用100

二、预防犯罪法律手段的运用102

第三节 经济手段104

一、经济手段的特点和作用104

二、预防犯罪经济手段的运用106

第四节 文化手段107

一、文化手段的特点和作用108

二、预防犯罪文化手段的运用109

第五节 科技手段110

一、防盗、防入侵系统111

二、闭路电视监视系统111

三、防火报警系统112

四、出入控制系统112

五、安全检查系统113

六、爆炸物的探测与排除113

七、遥控技术114

八、防伪及鉴别技术114

九、计算机安全管理115

第六章 预防犯罪的环节117

第一节 罪前控制117

一、立法力求超前严密117

二、热点预控有的放矢119

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120

第二节 罪中阻遏123

一、侦查破案124

二、技术监控126

第三节 案后预防127

一、稍有“亡羊”立即“补牢”128

二、一处“亡羊”处处“补牢”129

三、局部“亡羊”整体“补牢”130

第四节 罪犯改造131

一、实行分类改造132

二、培养劳动技能133

三、戒除毒瘾依赖134

四、矫治变态心理136

第七章 预防犯罪的宏观对策138

第一节 两个文明齐头并进138

一、用物质文明增强预防犯罪的基础139

二、用精神文明推动预防犯罪的发展141

三、精神文明必须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143

第二节 减少和抑制犯罪诱发因素144

一、经济因素144

二、文化因素147

第三节 落实罪犯改造及回归社会工作148

一、重新犯罪的概念及相关因素149

二、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与预防犯罪150

三、妥善安置解教、刑满释放人员153

四、落实回归社会后的帮教措施154

第八章 预防犯罪的微观对策156

第一节 阻止特定空间被侵入156

一、要害部位的防范156

二、城市民宅的防范161

第二节 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167

一、易于激化的常见矛盾168

二、防止“民转刑”的要点169

第三节 警惕个人隐私被窥探173

一、隐私权的基本内容173

二、隐私权的主要类型174

第四节 培养自我防卫能力176

一、假意择地,变劣势为优势176

二、借口脱身,变受制为解脱177

三、响声大作,变无助为有援178

四、欲擒故纵,变濒危为设伏178

五、击敌弱点,变力寡为力强179

六、巧留痕迹,变难案为易案180

第九章 预防犯罪时间论181

第一节 犯罪高发的时间性规律181

一、犯罪时间规律的初步研究成果181

二、研究犯罪时间规律的注意要点184

第二节 不同时间段的防范重点186

一、强奸案件的高发时间段187

二、盗窃案件的高发时间段187

三、抢劫案件的高发时间段188

第三节 灾害发生期的预防犯罪190

一、在灾害预警期要制乱于萌芽状态中190

二、在灾害爆发期要突出首次打击效应192

三、在灾害持续期要发挥群防群治作用193

四、在灾害衰减期要警惕侵财犯罪抬头195

第四节 增长失衡期的犯罪预防197

一、增长不等于发展197

二、增长失衡必出乱198

三、失衡期犯罪预防200

第十章 预防犯罪空间论202

第一节 人财物集散地203

一、封闭204

二、集约204

三、分隔205

四、序化205

五、多元206

第二节 特种行业及其场所207

一、把“两个效益”关系摆正208

二、把岗位责任落到实处208

三、把依法管理贯彻到底209

四、把奖惩机制兑现到人210

第三节 防范脆弱的住宅211

一、住宅空间易被侵入的原因211

二、住宅空间防入侵基本对策213

第四节 公用交通载体213

一、上下结合,不让歹徒登上车船飞机213

二、公秘结合,及时扑灭行凶作案苗头215

三、警民结合,共同维护正常交通秩序216

第十一章 特定对象的被害预防217

第一节 未成年人的被害预防217

一、未成年人的天然弱点217

二、未成年人被害的主要类型218

三、预防犯罪与未成年人保护221

第二节 老年人的被害预防222

一、内外夹击是老年人被害的常见形态223

二、有依有靠是预防老年人被害的保证224

第三节 成年女性的被害预防225

一、不被利益所诱225

二、不受权势所扰227

三、不为强暴所慑228

第四节 残疾人的被害预防230

一、残疾缺陷种类与犯罪侵害230

二、监护不力与常见犯罪侵害232

第十二章 对现行犯罪的制止235

第一节 街面巡逻是制止犯罪的利剑235

一、巡警在社会控制方式上具有直接性237

二、巡警在处置违法犯罪时具有快捷性237

三、巡警为群众提供服务时具有综合性239

四、巡警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具有主动性240

第二节 见义勇为是制止犯罪的关键241

一、见义勇为是先于司法干预的控制242

二、见义勇为是制止现行犯罪侵害242

三、见义勇为是无私无畏的利他行为242

四、见义勇为是预防犯罪的英勇实践243

第三节 后顾有忧是制止犯罪的难点243

一、普通群众制止犯罪时后顾有忧243

二、人民警察制止犯罪时也有困惑245

第十三章 对潜在犯罪人的调控249

第一节 潜在犯罪人的构成249

一、法律意识薄弱者250

二、道德水准低下者251

三、需求恶性膨胀者251

四、个性粗暴怪癖者253

五、嫌疑有待证实者253

第二节 潜在犯罪人线索的来源254

一、治安管理254

二、情报检索255

三群众举报255

四、办理案件255

五、技术监控256

六、医疗咨询256

第三节 对潜在犯罪人的调查控制257

一、公开的调查控制257

二、秘密的调查控制258

三、公秘结合的调控258

第十四章 常见犯罪的预防259

第一节 突发暴力犯罪的预防259

一、掌握信息259

二、及时出击259

三、力争智取260

四、消除诱因260

第二节 侵害人身犯罪的预防261

一、杀人的预防261

二、抢劫的预防262

三、强奸的预防263

第三节 侵犯财产犯罪的预防266

一、诈骗的预防266

二、盗窃的预防267

第四节 经济犯罪的预防269

一、经济犯罪的行政防范269

二、经济犯罪的法律防范270

三、经济犯罪的技术防范270

四、经济犯罪的社会防范271

第五节 社会公害犯罪的预防271

一、教育引导,道德围剿272

二、多管齐下,全面控制272

三、严格执法,坚决打击273

四、行为训练,强制戒断273

第六节 法人犯罪的预防274

一、法人犯罪的主体274

二、法人犯罪的预防276

第七节 高科技犯罪的预防280

一、高科技犯罪的隐蔽性280

二、高科技犯罪的可防性281

三、高科技犯罪预防对策282

第十五章 预防犯罪战略展望286

第一节 消除犯罪原因是预防犯罪的治本之策287

一、打好综合战287

二、打好持久战289

三、打好攻坚战290

四、打好阵地战291

第二节 不断更新观念是预防犯罪的成功之途292

一、建立适度控制的观念292

二、建立依法防范的观念294

三、建立寓防于管的观念295

四、建立综合预防的观念297

第三节 坚持深化改革是预防犯罪的根本之路298

一、对犯罪现状要有清醒的分析299

二、对施控重点要有正确的判断301

三、对改革难点要有坚决的突破302

后记3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