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制度经济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制度经济学
  • 洪名勇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1469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制度经济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制度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与假设1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1

一、经济人行为假定1

二、理性人行为1

三、稀缺性假设3

四、经济自由3

五、完全信息5

六、正确的市场价格5

七、零交易成本5

八、制度外生5

第二节 新古典经济学面临的挑战6

一、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6

二、制度外生8

三、对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不足8

四、经济模型的机械性和静态性9

第三节 旧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9

一、旧制度经济学的先驱、起源和哲学基础9

二、旧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13

三、旧制度经济学的发展15

第四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17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起源17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背景19

三、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基于假设前提21

四、早期制度经济学、后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27

第五节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框架34

一、什么是制度经济学34

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5

三、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36

第二章 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38

第一节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38

一、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重要性38

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39

第二节 研究范式与研究分类模式43

一、范式与范式转变43

二、研究分类的模式45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50

一、什么是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论50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51

第三章 制度与经济增长79

第一节 制度:经济增长的基石79

一、主流经济学的缺陷与制度的重要性79

二、制度与经济增长:一个理论模型80

三、制度的重要性:基于多个国家的经验分析81

第二节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82

一、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一个假说83

二、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模型83

三、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从时间序列进行的计量分析84

四、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从空间角度进行的经验分析86

五、研究结论92

第四章 制度与制度结构93

第一节 制度的定义93

一、各学派对制度概念的界定93

二、制度的内涵96

三、制度安排99

第二节 制度结构100

一、诺斯的制度结构理论100

二、柯武刚和史漫飞的制度结构理论102

第三节 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103

一、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104

二、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制度的融合与冲突分析105

三、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制度效率视角的分析110

四、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制度质量的分析112

第五章 制度的起源与功能114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起源理论114

一、诺斯的制度起源理论114

二、其他新制度经济学家的制度起源理论115

第二节 马克思的制度起源理论117

一、马克思对制度的解释117

二、马克思对制度起源的解释117

三、马克思制度起源理论的历史证据118

第三节 制度功能120

一、制度的经济增长功能120

二、制度的政治管理功能122

三、制度的道德教化功能124

四、制度的国际交往功能125

第六章 制度变迁理论127

第一节 制度变迁理论的若干概念127

一、制度环境127

二、制度安排127

三、初级行为团体128

四、次级行为团体128

五、制度装置128

六、制度变迁128

第二节 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129

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129

二、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135

三、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136

第三节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与强制性制度变迁137

一、诱致性制度变迁137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138

三、诱致必制度变迁与强制制度变迁的区别138

第四节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139

一、制度变迁动力机制:若干观点139

二、制度变迁内部动力机制:需要—利益理论143

第四节 制度均衡与非均衡145

一、均衡的含义146

二、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146

三、制度非均衡的原因146

第五节 制度变迁的周期理论147

一、制度变迁的起点:僵滞阶段148

二、制度变迁的发展:创新阶段150

三、制度变迁的完成:均衡阶段151

四、制度变迁周期理论的概括153

第六节 制度变迁的绩效154

一、制度变迁绩效的含义154

二、制度变迁的绩效传导154

三、制度效率递减156

四、制度变迁的绩效曲线161

第七节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163

一、路径依赖的内涵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163

二、诺斯路径依赖理论的作用机理165

三、诺斯路径依赖理论的缺憾170

四、格雷夫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拓展171

第七章 制度的演化理论175

第一节 演化经济学175

一、什么是演化175

二、演化经济学的历史、兴起与发展175

三、演化经济学兴起的原因177

四、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分析结构及其发展180

第二节 制度演化184

一、制度演化的基本含义184

二、制度演化层次184

三、制度演化机制185

四、制度演化理论的发展189

第三节 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制度演化197

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及在制度经济领域的应用197

二、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200

三、制度演化的复杂性本质206

四、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制度演化框架207

第八章 财产与产权215

第一节 财产概念215

一、法律意义上的财产215

二、经济学中的财产概念216

三、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财产概念216

三、马克思的财产概念217

四、财产的内涵与外延218

第二节 产权概念219

一、马克思关于产权的定义219

二、现代产权经济学对产权的定义221

第二节 产权的基本属性225

一、产权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225

二、产权的有限性227

三、产权的可交易性228

四、产权的可分解性229

五、产权的收利性230

第三节 所有权、产权与财产权231

一、所有权及其内含权能231

二、所有权与产权的区别232

三、财产权与产权234

第四节 产权结构237

一、产权关系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237

二、古典产权结构与现代产权结构239

第五节 产权的基本功能244

一、减少不确定性244

二、外部性内部化244

三、激励功能245

四、约束功能245

五、资源配置功能245

六、收入分配功能246

第六节 产权制度安排与经济绩效246

一、经济制度与产权安排:关系界定246

二、产权完整性、产权完全性与经济绩效248

三、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与经济绩效250

第九章 科斯定理与马克思定理253

第一节 产权与资源配置:科斯定理253

一、科斯的故事253

二、科斯定理的一般理解255

第二节 马克思定理与科斯定理258

一、马克思定理258

二、交易成本、外部性与科斯定理261

三、马克思定理、科斯定理的比较与综合263

第十章 企业产权制度安排265

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265

一、企业性质的提出265

二、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研究265

三、德姆塞茨和阿尔奇安(阿尔钦)对企业性质的研究267

第二节 协作群生产假说与企业产权结构269

一、协作群的一般含义269

二、协作群假说的逻辑269

三、协作群假说的内容与企业产权结构269

第三节 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与演进271

一、合伙制的产权结构271

二、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272

第四节 现代公司和M型假说:钱德勒—威廉姆森模式274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三原则274

二、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275

三、“U型公司”、“M型公司”与M型假说276

第十一章 产权制度与经济组织行为278

第一节 产权制度安排与产权界定的性质278

一、产权的分类278

二、各种经济组织的产权性质279

第二节 灯塔与产权主体行为280

一、灯塔物品的定义280

二、公共物品与林达尔均衡281

三、科斯的灯塔(公共物品)、收费问题与产权界定283

第三节 俱乐部产权制度及均衡分析285

一、俱乐部产权的界定285

二、俱乐部产品的均衡285

三、俱乐部产权制度和启示287

第十二章 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28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起源理论288

一、公有产权起源理论288

二、私有产权起源理论290

第二节 马克思的产权权能理论295

一、概述295

二、具体产权权能295

第三节 马克思的产权结合与分离理论298

一、产权结合与分离的形式Ⅰ298

二、产权结合与分离的形式Ⅱ299

三、产权结合与分离的形式Ⅲ300

第四节 产权在市场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300

一、产权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前提300

二、产权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301

第五节 马克思产权分析与西方产权分析的简单比较303

一、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303

二、法权关系与经济关系304

三、交易关系与生产关系305

第十三章 交易成本理论307

第一节 交易与交易成本307

一、交易范畴的界定307

二、交易成本308

第二节 交易成本的度量313

一、宏观层面上的交易成本计量313

二、微观层面上的交易成本计量316

三、测量交易费用的难点321

四、交易费用度量:进一步关注的问题322

第三节 专业化、分工与交易325

一、专业化325

二、分工326

三、斯密定理328

四、杨格定理329

五、霍布斯定理329

第十四章 企业边界与经济组织规模331

第一节 企业边界331

一、企业边界的提出331

二、企业边界的性质332

三、企业的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333

第二节 企业边界的古典思想338

一、亚当·斯密的企业边界思想338

二、西尼尔企业边界思想339

三、约翰·穆勒的企业边界思想339

四、马歇尔企业边界思想340

第三节 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341

一、科斯企业边界理论的形成341

二、科斯企业边界理论的主要内容342

第四节 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344

一、行为假设与基本思路344

二、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的主要内容346

第五节 资产专用性、一体化352

一、资产专用性与专用性资产352

二、资产专用性与纵向一体化354

三、纵向一体化测度理论356

第十五章 马克思的企业理论358

第一节 马克思的企业起源、企业本质理论358

一、马克思的企业起源理论358

二、马克思的企业本质理论360

第二节 马克思的企业规模理论361

一、马克思的企业纵向一体化理论361

二、马克思的横向一体化理论362

第三节 马克思的企业代理理论364

一、资本家及其代理人364

二、代理人的收入365

第四节 马克思的企业产权理论366

一、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366

二、企业内部资本的产权结构366

第五节 马克思的股份公司理论367

一、马克思研究股份公司的理论前提367

二、马克思关于股份制产生的原理368

三、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368

四、马克思对股份公司的利弊分析369

五、马克思关于股份公司的历史地位的思想369

第十六章 意识形态理论371

第一节 意识形态范畴溯源与梳理371

一、邓肯·米切尔的定义371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372

三、曼海姆的定义372

四、韦伯的定义372

五、苏联《哲学百科全书》的定义372

六、诺斯的定义373

七、什么是意识形态373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功能374

一、意识形态的起源374

二、意识形态的成本374

三、意识形态的功能375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376

一、成功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377

二、失效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377

第十七章 道德经济学379

第一节 道德的内涵及起源379

一、伦理学视野的道德内涵379

二、经济学视野的道德内涵381

三、作为稀缺资源的道德383

四、道德再定义384

五、道德起源385

第二节 道德的经济学衡量389

一、单个行为主体的道德成本:一种理性选择389

二、社会中的道德成本:对权利的侵害391

三、道德成本的衡量392

第三节 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393

一、道德“应该怎样”393

二、道德决定和道德函数395

第四节 道德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型398

一、经济增长、道德与人类的经济行为398

二、以道德为内生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400

三、道德规则的生命周期与滞后模型401

第十八章 集体行动的逻辑404

第一节 个人选择与集体选择404

一、个人选择404

二、集体选择407

三、智猪博弈407

四、集体选择的三要素408

第二节 集体选择的规则409

一、一致同意规则409

二、简单多数投票规则410

三、加权多数规则412

第三节 集体行动的困境412

一、个体理性与市场失灵412

二、搭便车:集体行动困境的中心问题414

第四节 选择性激励: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路径选择415

一、选择性激励与集体理性的实现415

二、选择性激励的保障:组织权力417

第十九章 国家理论418

第一节 国家的内涵与性质418

一、汉语中的国家概念418

二、西方国家概念418

第二节 国家的起源理论421

一、霍布斯的国家起源理论421

二、巴泽尔的国家起源理论423

三、奥尔森的国家起源理论423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起源理论427

五、诺斯的国家起源理论431

第三节 国家与制度变迁理论432

一、国家模型432

二、诺斯悖论435

第四节 地方政府与制度变迁436

一、主体角色转换假说436

二、制度变迁的三阶段假说437

三、政府以行政手段推进市场化进程假说4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