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学变革的形上之思【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教学变革的形上之思
  • 柳士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22016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29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238页
  • 主题词:教学改革-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学变革的形上之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问题的检视2

一、知性化教学的表征2

(一)真理的符合3

(二)影像的反映4

(三)主体的超越5

(四)人性的异化7

二、目前我国教学的知性化倾向8

(一)知性化教学的外在表征9

(二)知性化教学的哲学根源13

(三)知性化教学的深刻危机15

三、后现代主义规约下的教学世界17

(一)后现代主义的教学目标18

(二)后现代主义的教学内容18

(三)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19

(四)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过程20

(五)后现代主义的教学时空21

(六)后现代主义的教学方法22

四、教学中的自由:问题与路径23

(一)教学内容与自由24

(二)教学竞争与自由24

(三)教学责任与自由25

(四)教学量化与自由26

(五)教学集体与自由26

(六)教学传统与自由27

(七)教学纪律与自由28

(八)教师权威与自由28

五、我国教学论研究的困惑及其抉择29

第二章 理论的批判36

一、教学认识论批判36

(一)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偏弊36

(二)教学中的人性定位41

(三)教学中的理论姿态43

(四)教学中的师生关系46

二、重建教学认识论48

(一)认识与建构49

(二)主体性与主体间性50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51

(四)个体性与社会性52

(五)当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53

三、教学生成论纲要——兼论对教学认识论局限性的超越55

(一)问题的提出56

(二)教学生成论的哲学基础57

(三)教学生成的本然特征59

(四)对教学认识论局限性的超越62

四、教学论哲学基础的批判与重构65

(一)传统教学认识论的局限性及其超越65

(二)教学生成论的存在缘由及其规定性69

(三)教学实践论:认识论与生成论的整合72

五、超越后现代:教学中人的主体性75

(一)教学中的反主体性76

(二)后现代主义批判78

(三)教学中人的主体性重构81

六、当前课程改革哲学基础的反思与批判85

(一)认识论:当前课程改革唯一的哲学基础85

(二)生成论:课程改革本然的哲学基础88

(三)实践论:课程改革终极的哲学基础89

第三章 基础的确证94

一、我国教学哲学观的价值取向94

(一)教学始基论94

(二)教学认识论96

(三)教学生存论98

(四)我国教学哲学观的发展趋势100

二、道家德性的生存论意蕴103

(一)人之德性的基本涵义105

(二)人之德性的非知性化107

(三)人之德性的最高境界109

三、教学的生存论基础112

(一)学生的生存问题113

(二)学生的非—理性115

(三)学生的原初体验118

四、教学的生存论特性121

(一)自明性122

(二)可能性125

(三)潜隐性127

五、追寻潜隐性:一种新的教学价值观131

(一)潜教学的功能132

(二)潜教学的实施136

六、教学发展功能的潜隐性138

七、整体主义视野中的课程观143

(一)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143

(二)整体主义教育理论145

(三)整体主义教育课程观的构建147

八、建构与反映:从教学本质到课程改革152

(一)“特殊认识说”批判153

(二)新教学本质观的确立154

(三)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157

第四章 实践的改造162

一、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变革162

(一)“生活世界”的真正涵义162

(二)教学意味着一种“生活”163

(三)寓于生活世界中的教学图景164

二、遮蔽与澄明:教学场域的哲学思考166

(一)教学场域的哲学基础167

(二)教学中的在场与不在场169

(三)超越教学在场171

三、教学目标的诠释与超越: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174

(一)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175

(二)理性与非理性176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178

四、成功智力:一个值得重视的教学目标180

(一)分析性智力181

(二)创造性智力182

(三)实践性智力182

五、从主体性到他者性:师生关系的哲学分析184

(一)师生关系的哲学视界184

(二)当下师生关系的反主体性185

(三)当下师生关系的哲学困境187

(四)师生关系的哲学抉择188

六、从科学之是到精神之在:教学艺术的哲学改造192

(一)教学艺术反对审美192

(二)教学艺术反对有用194

(三)教学艺术反对创造195

(四)教学艺术反对消解196

七、转换学习与教学变革197

(一)转换学习的本质内涵198

(二)基于转换学习的教学策略200

(三)当前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02

八、女性性别课程开发:女性主义课程论的视角205

(一)女性主义课程论的基本观点206

(二)目前课程中存在的性别问题207

(三)女性主义课程论对女性性别课程开发的总体观照209

(四)女性性别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211

九、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微型课程开发215

(一)工作场所学习与微型课程的内在联系216

(二)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微型课程开发策略219

(三)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微型课程总体评价准则222

(四)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微型课程具体技术要求2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