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天道篇【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天道篇
  • 张立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01297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690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708页
  • 主题词:哲学范畴-哲学史(地点: 中国) 哲学史-哲学范畴(地点: 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天道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哲学范畴系统的构想1

第二节 中国哲学范畴的解释9

第三节 中国哲学范畴史的考察15

第四节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的特点26

天道篇37

第一章 引论37

第一节 道的内涵及其演变38

第二节 明于天人之分50

第三节 天人感应53

第四节 天人交胜相用55

第五节 天人能合惟其异60

第二章 天论64

笫一节 天命德延66

第二节 制天命而用之71

第三节 天为群物之祖76

第四节 天为道为天理81

第五节 天向五行的转化83

第三章 五行论87

第一节 五行杂以成百物90

第二节 五行生克说97

第三节 五行的对应系统100

第四节 五行相资为用106

第五节 五行向气和阴阳的转化110

第四章 常变论115

第一节 常势与因变117

第二节 不常之变变有常122

第三节 常为无本变为末124

第四节 物有常变道无变126

第五节 执常迎变变知常129

第六节 常变从五行到气与从气到五行的联结133

第五章 气论136

第一节 精气生物说140

第二节 元气自然论146

第三节 气者自然之体152

第四节 游魂精气合为人155

第五节 元一之气本于道159

第六节 气为万物之本原164

第七节 气化为道之实体171

第八节 气向物和太极的转化174

第六章 聚散论177

第一节 聚则生散则死179

第二节 生死聚散皆独化182

第三节 归一不二为聚散185

第四节 其聚其散皆有理187

第五节 聚者聚所散与散者散所聚196

第六节 聚散从气到物与从物到气的联结202

第七章 物论204

第一节 和实生物同不继207

第二节 盈天地唯万物213

第三节 天地合和万物生227

第四节 无形无名物之宗234

第五节 物无自性不真空238

第六节 道本物末道生物243

第七节 朱陆方王物物别246

第八节 物向气和阴阳的转化257

第八章 阴阳论261

第一节 阳失其所而镇阴264

第二节 阴阳大化和以生268

第三节 阳尊阴卑道不变273

第四节 阴阳气化宇宙论283

第五节 阴阳交感相切摩290

第六节 阴阳不调乱天地294

第七节 阴阳感应天地人300

第八节 阴阳向无极大极和道器的转化315

第九章 动静论319

第一节 贵柔主静与贵刚主动321

第二节 阴阳动静互补328

第三节 静为躁君333

第四节 眼动见物动与眼静见物静335

第五节 静者静动338

第六节 动静从阴阳到无极大极与从无极大极到阴阳的联结351

第十章 无极太极论354

第一节 宇之表无极357

第二节 太极元气362

第三节 无极而太极368

第四节 宗朱宗陆与和会批判379

第五节 无极太极向道器和有无的转化388

第十一章 道器论392

第一节 形而上谓道与形而下谓器395

第二节 器体道用398

第三节 道体器用400

第四节 道不离器410

第五节 道器统一415

第六节 道器向无有和心物范畴的转化420

第十二章 变化论423

第一节 化而裁之谓之变425

第二节 形异实一为化434

第三节 变者化之渐与化者变之成443

第四节 变化从道器到无有与从无有到道器的联结453

第十三章 无有论457

第一节 有生于无461

第二节 贵无以无为本471

第三节 有无不二是中道480

第四节 实有固有无虚无485

第五节 无有向理气和形神范畴的转化494

第十四章 一二论498

第一节 物生有两无常位501

第二节 一分为二谓天地510

第三节 一无一二无二515

第四节 一分为二至无穷516

第五节 交轮几合二而一527

第六节 一二从无有到理气与从理气到无有的联结532

第十五章 理气论537

第一节 我理为治理539

第二节 审察名理547

第三节 所以然之玄理553

第四节 显法空理是涅盘556

第五节 佛空吾理是实理560

第六节 理气向无有和心物的转化572

第十六章 心物论578

第一节 空虚其心实其腹581

第二节 心官思不蔽于物585

第三节 审察于物而心生594

第四节 识心见性成佛602

第五节 心体性体一体化609

第六节 心物向形神的转化619

第十七章 体用论621

第一节 道者体常而尽变625

第二节 形质神用两不离627

第三节 道体物用两相即630

第四节 体用一源无间634

第五节 明体适用两相兼645

第六节 中体西用治身心651

第七节 体用从心物到形神与从形神到心物的联结655

第十八章 形神论659

第一节 形具而神生660

第二节 无无体独知之精664

第三节 形质神用不相异668

第四节 形与神互为体用674

第五节 形神向心物和人的转化6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