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籍版本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籍版本学
  • 曹之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11790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21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662页
  • 主题词:古籍-版本学-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籍版本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国古籍版本学概论3

第一章 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3

一、古籍及其数量3

什么是“古籍”4

古籍的数量6

二、版本与古籍版本学7

“版本”释名7

古籍版本学及其研究内容10

三、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3

从刘向谈起14

古籍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15

古籍版本学与校勘学的关系16

古籍版本学与图书史的关系17

四、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18

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19

读书治学的需要20

发展现代出版事业的需要23

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的需要23

图书馆工作的需要24

五、古籍版本学的研究方法25

破除“神秘”感26

文献考证法27

比较研究法27

实验研究法28

计量研究法28

最基本的训练30

六、古籍的结构32

古籍的单页版式32

古籍的外形结构34

古籍的内部结构36

七、古籍版本的类别40

以刻印时间区分40

以刻印地点区分41

以刻印单位区分42

以装订形式区分43

以制版工艺区分43

以写本种类区分44

以活字种类区分45

以字体、行款区分45

以纸张区分46

以颜色区分46

以版式区分46

以刻印质量区分47

以内容区分48

以用途区分49

以流传情况和价值区分49

第二章 古籍版本学史略50

一、古籍版本学的产生时期51

先秦两汉的同书异本及其研究52

先秦两汉的善本54

汉代版本目录56

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上)58

晋代同书异本及其研究58

晋代的善本61

晋代版本目录63

三、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中)65

南北朝同书异本及其研究65

南北朝的善本68

南北朝版本目录71

四、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下)74

隋唐五代的同书异本及其研究74

隋唐五代的善本77

隋唐五代的版本目录79

五、古籍版本学的成熟时期(上)83

宋代同书异本的复杂化83

宋代同书异本的研究85

宋代的善本88

宋代古籍版本学的丰硕成果90

六、古籍版本学的成熟时期(下)93

元代同书异本研究93

元代的善本96

元代古籍版本学成果98

七、古籍版本学的繁荣时期(上)98

明代同书异本研究99

明代的善本101

明代古籍版本学成果103

八、古籍版本学的繁荣时期(下)104

清代同书异本研究104

清人的善本观107

清代古籍版本学家110

清代古籍版本学成果115

九、当代古籍版本学120

民国时期的古籍版本学120

新中国成立后的古籍版本学家123

新中国成立后古籍版本学的成就126

第二编 中国古籍版本源流131

第三章 写本源流131

一、先秦两汉写本131

简策的外形132

简策的制作134

帛书的形制138

汉代写本140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写本142

三国写本142

晋代写本143

南北朝写本144

隋唐写本147

五代写本151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写本的特点152

三、宋元写本154

宋元官方写本154

宋元民间写本156

宋元抄书盛行的原因160

四、明代写本162

明代官方写本162

明代民间写本164

明代写本的特点和价值169

五、清代写本171

《四库全书》171

清代民间写本173

清代写本的特点和价值177

六、佛经写本181

佛经写本的供养者182

佛经写本的抄写者184

《敦煌遗书》之外的佛经写本188

第四章 唐五代刻书190

一、唐代刻书190

知见刻书目录190

刻书特点194

二、五代刻书195

知见刻书目录195

刻书特点200

第五章 宋代刻书201

一、国子监刻书201

国子监简介201

国子监刻书202

监本的质量206

二、公使库刻书207

“公使库”小考207

知见刻书目录210

三、朱熹刻书及其他212

朱熹刻书213

周必大、陆游、廖莹中等刻书216

四、陈起刻书及其他219

临安陈起等刻书220

建安余氏等刻书222

五、宋代刻书的特点225

第六章 辽、西夏、金、元刻书230

一、辽国刻书230

二、西夏刻书234

三、金国刻书239

四、元代官刻244

中央官刻244

地方官刻247

五、元代书院刻书250

书院刻书简介251

书院刻书的条件253

六、元代民间刻书256

元代家刻256

元代坊刻259

七、元代刻书的特点262

第七章 明代刻书267

一、经厂刻书267

经厂概述268

经厂本的内容和版式270

经厂刻书的有利条件272

正确评价经厂本273

二、国子监刻书274

南监继承的版片275

南监修补的版片277

南监新刻的版片279

南监刻书众多的原因282

北监刻书与监本的质量284

三、藩府刻书285

财力之富286

藏书之多287

人才之盛288

韬晦之计289

诸藩刻书292

四、书帕本293

“书帕”小考294

书帕本的特点296

五、明代家刻298

六、毛晋刻书305

毛晋的生平305

毛晋刻书306

毛晋刻书的功过310

七、明代坊刻313

建阳书坊314

苏州书坊317

金陵书坊318

杭州书坊319

北京书坊321

八、明代刻书的特点322

第八章 清代刻书328

一、武英殿刻书328

武英殿的编制328

康熙年间刻书330

雍正以后刻书333

二、国子监刻书335

三、官书局刻书337

官书局的创立337

金陵书局与浙江书局339

崇文书局与广雅书局341

其他书局342

书局之间的合作344

四、清代家刻345

五、北京琉璃厂刻书及其他352

六、清代刻书的特点357

第九章 太平天国刻书及其他363

一、太平天国刻书363

知见刻书目录363

刻本特点365

二、民国时期的古籍出版367

古籍出版概况368

雕版与活字368

影印与铅印372

古籍出版的特点373

三、佛经刻本375

宋代佛经刻本375

辽金佛经刻本377

元代佛经刻本378

明代佛经刻本379

清代佛经刻本381

佛经刻本众多的原因383

四、道藏刻本385

第十章 插图本、拓本及其他389

一、插图本389

先秦到唐代的插图本390

宋元插图本391

明代插图本392

清代插图本395

二、拓本397

拓本与搨本397

拓本源流399

拓本的价值403

三、活字本405

泥活字405

木活字408

铜活字413

锡活字和铅活字417

四、套印本418

套印的产生418

明清的套印421

五、石印本422

石印出版家简介423

石印本的内容426

石印的优缺点429

第三编 中国古籍版本鉴定433

第十一章 根据内容鉴定版本433

一、卷数433

篇与卷433

分卷方法434

卷次的命名434

卷数的增减436

卷数与版本鉴定437

二、编例438

三、学术源流441

四、名物制度444

五、内容时限446

六、篇目排列447

七、内容文字449

八、小结450

第十二章 根据形式鉴定版本453

一、版式453

版式的由来454

历代版式的特点456

版式与版本鉴定458

二、书名页460

书名页的类型460

关于“藏版”问题461

三、序跋466

序跋概说466

序跋与版本鉴定472

四、卷端475

卷端书名冠词475

编纂校刊姓氏478

五、避讳483

避讳的历史484

避讳的种类和方法487

避讳的功过488

六、牌记492

牌记的内容493

牌记的作用496

牌记的价值497

七、行款502

行款的源流502

行款与版本鉴定505

八、字体508

依汉字演变的先后次序分类508

依书法流派分类510

依字体大小及笔画繁简分类516

九、刻工姓名519

刻工简介519

历代刻工520

研究刻工的意义524

十、装订形式526

卷轴装527

旋风装528

经折装530

蝴蝶装531

包背装532

线装533

十一、纸张535

古籍用纸的种类535

从晋到唐五代的图书用纸538

宋元图书用纸539

明清图书用纸542

十二、藏书印546

藏书印的历史546

藏书印的种类549

藏书印的价值553

十三、室名554

室名概说554

室名与版本鉴定559

第十三章 写本与活字本的鉴定561

一、写本的鉴定561

二、活字本的鉴定567

第十四章 古籍版本作伪572

一、古籍版本作伪举例573

书名作伪573

著者作伪573

卷数作伪574

序言作伪575

年号作伪576

牌记作伪576

藏书印作伪577

题跋作伪578

纸张作伪579

二、古籍版本作伪的鉴别581

第十五章 利用有关图书鉴定版本583

一、利用文史工具书鉴定版本583

二、利用古籍书目鉴定版本584

三、利用史料鉴定版本586

四、利用书影鉴定版本587

五、利用古籍版本学专著鉴定版本591

第十六章 考订一书的版本源流595

一、考订一书版本源流的意义595

二、考订一书版本源流的方法597

查考成书原貌598

查考同书异本601

梳析源流603

三、善本606

善本因人而异606

善本因时而异608

当今善本613

主要参考文献6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