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命与教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生命与教育
  • 冯建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750413099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09页
  • 主题词:生命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命与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回归生命的教育1

第一章 生命:教育的原点1

一、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2

(一)对以往认识“人”的方式的反思2

(二)人是双重存在的复杂生命体5

二、种生命: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10

(一)人是自然的存在物10

(二)人是人的自然存在物14

(三)人是未特定化的生物体17

三、类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生命21

(一)人是自为的存在22

(二)人是文化的存在24

(三)人是超越性的存在26

四、教育: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30

(一)对教育原点的思考30

(二)人的未特定化对教育的规定32

(三)人的文化性对教育的规定35

(四)人的超越性对教育的规定37

第二章 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41

一、问题:生命意义的消解43

(一)人文教育的失落:失缺了生命的另一半43

(二)教育与生活的割裂:丧失了生命的意义47

(三)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泯灭生命的灵性和创造51

(四)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培育无根的生命54

(五)规训:压抑自由的生命58

(六)生命不能承受病理性教育之重62

二、反思:对教育现代性的批判67

(一)实证理性的僭越和价值理性的迷失69

(二)科学世界的霸权与生活世界的遗忘和殖民化72

(三)实证主义泛滥与科学的知识观74

(四)主体性与教育过程中的主客关系77

第三章 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81

一、历史的追寻82

(一)西方的探索83

(二)中国的探索105

二、时代的呼唤118

(一)时代发展对生命的定位118

(二)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个体生命的凸显122

(三)改革开放20年来教育理论对人的关注128

第四章 教育的生命品性139

一、教育在个体生命发展中的价值140

(一)个体生命发展的含义140

(二)个体生命发展的特点144

( )学校教育在个体生命发展中的独特价值150

二、教育的生命本质156

(一)“工具性教育”质疑157

(二)教育“轴心”的转换160

(三)教育即生命163

三、生命化教育的特征170

(一)敬畏生命170

(二)解放儿童174

(三)融入生活178

(四)充满人文关怀183

四、关怀生命的教育研究188

(一)质疑实证主义的教育研究范式188

(二)关怀生命的教育研究:理解的人文科学研究范式196

(三)关怀生命的教育研究方法199

第五章 生命化教育的建构207

(一)生命之三维208

一、全人的教育内容208

(二)教育学视野中的完整生命211

(三)自然生命的教育221

(四)精神生命的教育225

(五)社会生命的教育240

二、自由的教育活动245

(一)自由:人的天性、天权245

(二)人的自由与生命的自由发展251

(三)教育活动中的自由256

三、个性化的教育形式269

(一)人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269

(二)适应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273

第六章 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293

一、生命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294

(一)生命的超越性及其实践本质294

(二)“超越性”的教育学意义298

(三)基于生命超越性的教育301

二、生命的可持续性及其教育意蕴309

(一)“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310

(二)终身教育: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313

(三)基于生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定位317

三、生命的主体间性及其教育意蕴326

(一)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生命的复归326

(二)培养个体的“世界历史性”观念329

(三)培养个体的宽容意识335

(四)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教育实践观的转变342

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意蕴344

(一)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344

(二)非连续性教育的形式349

五、生命的有限性及其教育意蕴356

(一)生命的有限性357

(二)基于生命有限性的教育359

结束语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369

参考文献376

后记3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