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世纪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转型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新世纪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转型研究
  • 潘泰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125469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13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劳动关系-调整-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世纪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转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

1.1.1 研究的背景1

1.1.2 研究的意义2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3

1.2.1 劳动关系研究的演进3

1.2.2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研究综述11

1.3 研究的结构和主要内容18

1.4 研究的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20

1.4.1 研究的方法20

1.4.2 可能的创新点21

第2章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理论基础23

2.1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相关概念23

2.1.1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界定23

2.1.2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涵义25

2.1.3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参与主体25

2.2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研究的策略选择理论26

2.2.1 外部引致性因素分析26

2.2.2 三个层面的产业关系活动27

2.2.3 绩效产出28

2.3 本章小结28

第3章 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历史衍变29

3.1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行政调节型”调整模式29

3.1.1 建国初期的外部环境分析29

3.1.2 三个层面劳动关系活动的系统分析30

3.1.3 “国家行政调节型”调整模式的特点34

3.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多元并存”调整模式35

3.2.1 改革开放后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35

3.2.2 三个层面劳动关系活动的系统分析38

3.2.3 “多元并存”调整模式的特点40

3.3 市场经济初期的“个别调整”模式42

3.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外部环境的变化42

3.3.2 三个层面劳动关系活动的系统分析45

3.3.3 “个别调整”模式的特点49

3.4 本章小结51

第4章 新世纪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52

4.1 经济环境的变化52

4.1.1 经济持续增长52

4.1.2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53

4.1.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54

4.2 公共政策的变化54

4.2.1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54

4.2.2 强调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密集出台55

4.3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55

4.3.1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55

4.3.2 劳动力供给呈现“橄榄型”57

4.3.3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57

4.4 社会环境的变化62

4.4.1 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取向凸显63

4.4.2 劳动者权益保护意识加大63

4.5 本章小结64

第5章 劳动关系三方主体的策略选择66

5.1 当前劳动关系的发展和变化66

5.1.1 集体劳动争议呈上升趋势66

5.1.2 职工群体性事件频发67

5.2 参与主体战略取向的推动和阻碍作用74

5.2.1 政府的积极推动75

5.2.2 工会的推动战略76

5.2.3 企业的消极规避战略77

5.3 本章小结78

第6章 劳动关系战略层面的分析——管理方和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战略与结构80

6.1 管理方在集体协商中的战略与结构80

6.1.1 管理方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80

6.1.2 管理方对工会的立场和战略82

6.2 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战略与结构83

6.2.1 工会战略的发展和衍变84

6.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提出85

6.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基本内涵88

6.2.4 工会的组织结构90

6.2.5 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结构93

6.3 本章小结97

第7章 劳动关系功能层面的分析——集体协商的推行现状及存在问题98

7.1 集体协商的“国家统合”模式98

7.1.1 集体协商的涵义98

7.1.2 集体协商的“国家统合”模式99

7.1.3 集体协商的制度性推动99

7.2 集体协商的推行现状102

7.2.1 基于企业视角的现状分析102

7.2.2 基于员工视角的现状分析118

7.3 集体协商推行中存在的问题132

7.3.1 集体协商推行的形式化132

7.3.2 集体协商内容的单一化133

7.3.3 集体协商结构的分散化134

7.3.4 企业工会作用有待加强134

7.4 集体协商推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34

7.4.1 法律法规的低层次和不完备134

7.4.2 政府“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存在缺陷135

7.4.3 协商主体不对等的现实障碍136

7.5 本章小结138

第8章 劳动关系工作场所层面的分析——员工参与管理的现状与阻碍140

8.1 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涵义140

8.1.1 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类型140

8.1.2 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141

8.2 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现状153

8.2.1 员工参与管理的动态分析153

8.2.2 员工参与管理的静态分析158

8.3 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阻力161

8.3.1 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匮乏161

8.3.2 企业对员工参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162

8.3.3 工作场所劳动关系的“企业主导”162

8.4 本章小结163

第9章 新世纪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164

9.1 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启示164

9.1.1 西方发达国家代表性的劳动关系调整模式164

9.1.2 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启示169

9.2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最终目标和现实选择170

9.2.1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最终目标170

9.2.2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现实选择171

9.3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171

9.3.1 推动工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171

9.3.2 探索集体协商的不同模式179

9.3.3 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与策略的选择186

9.3.4 积极拓展员工参与方式188

9.3.5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189

9.4 本章小结196

第10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197

10.1 主要结论197

10.2 研究展望199

参考文献200

附录1:企业调查问卷207

附录2:员工调查问卷210

后记2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