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田克勤,李彩华,孙堂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2726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16页
- 文件大小:111MB
- 文件页数:531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代序言1
总论1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必然性1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1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转换及主体层级结构18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转换18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层级结构20
三、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26
(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6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容体系29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3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历史地位3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演进4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结构5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60
第一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63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64
(一)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萌发64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初步轮廓的形成68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比较完整的形成71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74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体系结构76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77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79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91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设想95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意义98
(一)毛泽东思想系统形成的主要标志98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9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依据100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02
一、过渡时期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02
(一)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和主要任务103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05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实质11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14
(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15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1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20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23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23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125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27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辛历程127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端127
(二)探索的失误与初步纠正131
(三)国民经济调整中的进一步探索133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积极成果136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136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142
(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148
(四)社会主义建设外部形势的判断154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158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意义158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局限161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163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16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6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16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170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172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72
(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175
(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77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81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81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85
(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91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193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3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经济组织活动原则的设想193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95
(三)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197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重大创新200
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08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208
(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210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15
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21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确立218
(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219
(三)健全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221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思想223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23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226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229
(四)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232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234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3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追求23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则237
(三)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239
二、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4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42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245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249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252
(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252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53
(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255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57
(五)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57
(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58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59
(一)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259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的新要求261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265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6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26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27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27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275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77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277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79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283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85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86
(二)推进教育和科学发展287
(三)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88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29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29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依据291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9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301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30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0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306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308
三、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309
(一)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310
(二)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劳有所得311
(三)努力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312
(四)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312
(五)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313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313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31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及其依据315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316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的依据318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形成的重大意义32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328
(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328
(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律329
(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329
(四)把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330
三、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331
(一)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331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333
(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335
(四)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体系336
(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337
第十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队与国防建设理论339
一、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339
(一)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340
(二)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341
二、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思想344
(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344
(二)人民战争的思想348
(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351
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思想359
(一)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360
(二)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362
(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364
第十一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366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366
二、中国革命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内容373
(一)革命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73
(二)革命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374
(三)革命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375
(四)革命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376
(五)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的基本条件377
三、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内容379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基本任务379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382
(三)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385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的理论388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388
(一)毛泽东、周恩来等对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设想388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391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发展393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功实践395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395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意义398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402
三、新世纪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405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及其复杂性405
(二)新世纪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408
第十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与外交理论412
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412
(一)毛泽东关于战后国际形势的判断与国际战略构想412
(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时代特征的凸显415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420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23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423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427
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32
第十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理论436
一、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436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437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439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442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444
(一)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444
(二)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47
(三)经常对党员和干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448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450
(一)毛泽东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450
(二)邓小平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453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456
第十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464
一、实事求是的方法465
(一)实事求是方法的形成和发展465
(二)实事求是方法的基本内容471
(三)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477
二、群众路线的方法480
(一)群众路线方法的形成和发展480
(二)群众路线方法的基本内容487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和基本领导方法492
三、独立自主的方法495
(一)独立自主方法的形成和发展495
(二)独立自主方法的基本内容499
(三)坚持独立自主方法的重要意义503
四、统筹兼顾的方法506
(一)统筹兼顾方法的形成和发展506
(二)统筹兼顾方法的基本内容510
(三)坚持统筹兼顾方法的重要意义513
后记515
热门推荐
- 120146.html
- 164470.html
- 2882817.html
- 1261036.html
- 2328930.html
- 2235135.html
- 2766071.html
- 2437636.html
- 2755999.html
- 24524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80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94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55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96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38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33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76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21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