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中药学专论 供中药学专业用【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张冰主编;姚映芷,李学林,王丽霞,李国辉,任艳玲副主编;王丽霞,张冰,包·照日格图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8074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57页
- 文件大小:130MB
- 文件页数:273页
- 主题词:中药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中药学专论 供中药学专业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药学服务2
第一章 药学服务的形成2
第一节 药学服务的基本概念2
一、药学服务的定义2
二、药学服务与医院药学、临床药学的关系3
第二节 药学服务的发展与现状3
一、国外药学服务的起源与发展3
二、国内药学服务的现状5
三、药学服务的发展方向6
第二章 药学服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8
第一节 药学服务的基本要求8
第二节 药学服务的功能9
第三章 药学服务的内容与实施11
第一节 药师的工作职责11
第二节 药学服务的分类与内容11
一、药学服务的分类11
二、药学服务的内容11
三、中药药学服务的内容与特点12
第三节 药学服务的实施13
一、药学服务的实施步骤13
二、美国ASHP药学服务标准方法指南13
第四节 影响药学服务实施的因素15
一、国家医疗政策和医疗保险制度15
二、药学人才及相应的药学教育体制16
三、药学服务观念的理解与执行16
第二篇 中医药临床概论18
第一章 中医基本生理病理观18
第一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18
一、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18
二、阴阳五行20
第二节 中医生理观25
一、脏腑25
二、精、气、血、津液33
三、经络37
四、体质39
第三节 中医病理观41
一、病因41
二、发病45
三、病机45
第二章 中医诊断手段与方法48
第一节 诊法48
一、望诊48
二、闻诊52
三、问诊53
四、切诊56
第二节 辨证57
一、八纲辨证58
二、脏腑辨证59
三、气血津液辨证60
四、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62
第三章 中药基础理论63
第一节 中药基本性能63
一、四气63
二、五味64
三、升降浮沉66
四、归经67
五、毒性68
第二节 中药用药禁忌69
一、配伍禁忌69
二、妊娠用药禁忌70
三、服药食忌71
四、证候禁忌71
第三篇 中药治疗学74
第一章 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74
第一节 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74
一、标本先后74
二、扶正祛邪75
三、调整阴阳75
四、正治反治76
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76
第二节 常用中药治法77
第二章 中药治疗中的配伍与处方78
第一节 中药的七情配伍78
第二节 君臣佐使组方原则78
第三节 中药治疗中的基本组方变化79
一、药味加减变化79
二、药量增减变化79
三、剂型更换变化79
第四节 中成药的配伍应用79
一、中成药之间的配伍80
二、中成药与药引子的配伍应用80
三、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80
四、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应用81
第五节 中药处方的类型与特点81
一、中药处方的概念81
二、中药处方的类型81
三、处方的意义82
四、中药处方的特点82
第三章 中药在特殊人群中的合理使用85
第一节 儿童的中药合理使用85
一、儿童发育阶段的划分85
二、儿童中药治法特点86
三、儿童的合理用药及注意事项87
四、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88
第二节 老年人的中药合理使用89
一、老年人的生理及药动学特点89
二、老年人的治疗特点90
三、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及注意事项91
第三节 妊娠期妇女的中药合理使用93
一、妊娠期药动学特点93
二、药物经胎盘的转运与代谢93
三、妊娠期中药的合理使用及注意事项94
第四节 中药在其他特殊人群中的使用注意95
第四章 中药治疗中的评价理论和方法96
第一节 中药治疗中的疗效评价96
一、药效学评价96
二、中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96
第二节 中药治疗中的安全性评价100
一、中药治疗中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100
二、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100
三、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104
四、药物安全性评价与有效性的关系106
第三节 中药治疗中的经济学评价106
一、药物经济学的概念106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作用107
三、药物经济学评价程序及方法107
第五章 各科疾病的中药治疗特点112
第一节 内科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112
一、感冒112
二、咳嗽113
三、心悸114
四、胸痹115
五、不寐115
六、胃痛116
七、呕吐117
八、泄泻118
九、胁痛119
十、黄疸120
十一、头痛121
十二、眩晕122
十三、中风123
十四、水肿124
十五、淋证125
十六、阳痿126
十七、遗精126
十八、郁证127
十九、血证128
二十、消渴130
二十一、痹证131
第二节 妇科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131
一、月经不调132
二、崩漏133
三、闭经134
四、痛经135
五、绝经前后诸证136
六、带下病136
七、不孕症137
八、滑胎(胎动不安)138
九、阴挺138
第三节 儿科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139
一、风痧139
二、疳证140
三、水痘141
四、丹痧141
五、痄腮142
六、虫证143
第四节 皮外科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144
一、湿疹145
二、白疕146
三、瘾疹147
四、痤疮148
五、牛皮癣149
六、痈疖149
第五节 五官科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150
一、针眼151
二、暴发火眼151
三、青盲152
四、耳鸣、耳聋153
五、鼻渊154
六、牙痛154
七、口疮155
第四篇 中药药物警戒158
第一章 药物警戒的基本知识158
第一节 药物警戒的概念158
一、药物警戒的定义158
二、药物警戒的发展158
三、药物警戒的内容159
四、药物警戒的目的和实现途径160
第二节 药物警戒的常用方法160
一、药物警戒信号的收集方法160
二、药物警戒信息的分析与评价方法161
第三节 中医药理论中的药物警戒思想162
一、毒性分级思想163
二、中毒解救思想163
三、用药警戒思想163
第四节 中药药物警戒的特点与案例164
一、品种混淆164
二、毒性药材使用不当165
三、煎煮不当165
四、中药饮片掺伪165
五、中药药物警戒案例165
第二章 中药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167
第一节 基本概念167
一、药品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的含义167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167
第二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案例170
一、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及表现170
二、中药引起的肝损害171
三、中药引起的肾损害171
四、循环系统不良反应172
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173
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73
七、造血系统不良反应173
八、泌尿系统不良反应174
九、中药对生殖系统的影响174
十、中药配伍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174
十一、中西药复方引起的不良反应174
第三节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175
一、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基本情况175
二、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基本知识177
第五篇 药物交流与沟通180
第一章 药学信息180
第一节 药学信息的定义、类型及特点180
一、药学信息的定义180
二、药学信息的类型180
三、药学信息的特点182
四、药学信息服务的对象183
第二节 药学信息的来源及获取方法184
一、药学信息的来源184
二、信息的获取方法189
第三节 药学信息的管理及应用191
一、药学信息的科学管理191
二、药学信息的实际应用191
第二章 用药咨询与用药教育194
第一节 用药咨询194
一、开展用药咨询的准备194
二、用药咨询的对象与内容194
三、用药咨询解答要点195
第二节 用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195
一、用药教育的内容195
二、用药教育的形式200
第三章 药学沟通技巧201
第一节 药学沟通对象与技巧201
一、药师与医生的沟通201
二、药师与护士的沟通202
三、药师与患者的沟通203
四、药师与特定患者群的沟通技巧205
第二节 药学沟通的注意事项205
一、药学沟通常用的语言205
二、药学沟通时的注意事项207
第六篇 中药循证药学210
第一章 循证药学概述210
第一节 循证药学的概念210
第二节 循证药学的应用211
一、临床合理用药211
二、基本药物遴选211
三、中药新药的临床准入211
四、药品上市后循证再评价212
第三节 循证药学工作的主要步骤212
一、确定循证药学问题212
二、寻找最佳证据212
三、证据的评估213
四、证据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评价213
第四节 循证药学与循证医学的联系与区别213
第二章 循证药学中的证据检索与评价214
第一节 循证药学证据资源与检索214
一、证据的来源及证据资源的分类214
二、选择证据资源的标准215
三、常用证据资源215
四、循证药学证据的检索215
第二节 药物临床治疗研究证据评价216
一、证据的分类216
二、证据的分级216
三、证据评价的基本要素218
四、证据评价的主要内容218
第三章 循证药学的系统评价220
第一节 系统评价概述220
一、系统评价的概念220
二、系统评价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220
第二节 系统评价的基本步骤与方法221
一、立题与制订评价计划书221
二、检索与选择文献221
三、评价偏倚风险221
四、收集信息数据222
五、分析资料和报告结果222
六、结果的分析与讨论222
七、更新系统评价223
第三节 Meta分析223
一、Meta分析概述223
二、Meta分析的方法223
三、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的选择225
四、数据分析的结果表达225
五、发表性偏倚的识别与分析225
六、Revman软件及其应用简介227
第四节 系统评价的实例229
文献一229
文献二230
文献三230
第四章 中药循证药学研究与实践的探索232
第一节 开展中药循证药学实践的必要性232
第二节 中药循证药学的特点、现状与对策233
一、中药循证药学的研究特点233
二、中药循证药学的实践现状233
三、对策234
第七篇 中药新药研究与上市后再评价236
第一章 中药新药研究236
第一节 中药新药研究概述236
一、中药新药研发的历史演变236
二、中药新药的注册分类237
三、中药新药研究的内容237
四、中药新药注册申报资料及要求239
五、中药新药的申报、审批程序239
六、中药新药的监测期239
第二节 中药新药的系统研究方法239
一、新药研发选题239
二、处方筛选240
三、剂型选择240
四、制备工艺研究240
五、质量标准研究240
六、质量稳定性研究241
七、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241
八、临床研究242
第二章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244
第一节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概述244
一、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概念244
二、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必要性与现状245
三、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特点246
第二节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247
一、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内容247
二、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方法248
三、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248
四、中药上市后有效性再评价249
五、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251
六、中西药合用的评价252
七、中药上市后非临床再评价252
参考文献253
热门推荐
- 2874519.html
- 2451511.html
- 1149234.html
- 3373409.html
- 3777930.html
- 1691050.html
- 3192012.html
- 2555394.html
- 3647711.html
- 1601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36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5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79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30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24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34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10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03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92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0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