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企业专利商业化模式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陈朝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978751302465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专利-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企业专利商业化模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3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5
一、研究目的5
二、研究意义6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7
一、专利商业化概念的相关研究7
二、专利性质、价值类型与专利商业化价值实现12
三、专利战略和竞争优势与商业化策略的形成16
四、专利动机对专利商业化行为的影响22
五、专利商业化激励机制的研究26
六、企业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32
七、专利商业化的策略与模式研究34
八、对研究现状的综合述评43
第四节 研究方法45
第五节 基本框架46
第二章 专利性质、专利价值与专利商业化概念的提出49
第一节 专利的基本性质51
一、专利的形成:创新与垄断的统一体52
二、专利的要素空间53
三、专利的内在性质56
第二节 专利价值的特征与类型60
一、专利价值60
二、专利价值的主要特征63
三、专利价值的基本类型64
第三节 专利商业化概念的内涵与特征74
一、相关概念的讨论74
二、专利商业化的基本内涵80
三、专利商业化的构成特征86
第四节 本章小结94
第三章 专利战略、专利竞争优势与专利动机对专利商业化的影响95
第一节 专利战略对专利商业化的影响97
一、专利战略的内涵97
二、专利战略实施分析:以日本企业为例100
三、企业专利战略的演变趋势103
第二节 专利竞争优势与专利商业化的关系109
一、基于专利垄断性特征的竞争优势111
二、基于专利组合的规模优势与多样化优势113
三、基于专利联盟的网络效应优势114
第三节 专利动机对专利商业化的影响120
一、专利动机、人性假设与专利商业化行为120
二、专利商业化动机的形成与类型127
三、专利战略性动机的增强对专利商业化的影响141
第四节 本章小结147
第四章 专利商业化的实现机理、模式构建与激励机制149
第一节 专利商业化的实现机理151
一、价值创造与实现的理论基础151
二、专利价值实现的逻辑模型156
第二节 专利商业化的模式构建161
一、模式设计的核心要素162
二、专利商业化的模式构建167
第三节 专利商业化的激励机制171
一、专利商业化激励的一般过程172
二、专利商业化的激励重点与政策演变173
三、基于ODA法案的激励政策分析181
四、“专利垄断权+市场独占权”的激励框架185
五、进一步的讨论188
第四节 本章小结190
第五章 专利商业化实现的产品导向模式193
第一节 基于纵向一体化的产品导向模式195
一、专利纵向一体化的产生195
二、专利纵向一体化的关键影响要素196
三、专利纵向一体化的实现201
四、专利纵向一体化的收益与成本205
第二节 基于新创企业的产品导向模式207
一、创业与专利商业化208
二、创业机会的创造与商业化决策211
三、创业模式的关键因素214
四、以朗科为代表的新创企业模式实现218
第三节 本章小结226
第六章 专利商业化实现的技术导向模式229
第一节 基于专利组合的商业化模式232
一、专利组合管理及其目标232
二、专利组合的结构类型238
三、专利组合模式的实现244
第二节 基于专利许可的商业化模式255
一、专利许可及其动机256
二、专利许可类型、商业模式与网络效应258
三、专利许可模式的实施策略264
第三节 基于专利标准化的商业化模式270
一、技术标准的角色转变与商业价值270
二、技术标准形成路径的分析274
三、专利标准化模式的实现278
第四节 本章小结288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289
第一节 结论291
第二节 展望295
参考文献298
跋333
热门推荐
- 2197353.html
- 2518579.html
- 2286223.html
- 273959.html
- 2686114.html
- 1937771.html
- 2259917.html
- 1707247.html
- 1660278.html
- 1692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33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8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77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34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83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65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40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43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03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