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口史 第6卷 1910-1953年【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人口史 第6卷 1910-1953年
  • 侯杨方著;葛剑雄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2943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5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88页
  • 主题词:人口-历史-中国1910-1953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人口史 第6卷 1910-1953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的领域及既有的成果1

第二节 内容和结构4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学术意义16

一、普查的背景与缘起20

第一节 宣统人口普查概述20

第二章 宣统人口普查20

二、普查的过程23

一、普查的组织者与执行者25

第二节 宣统人口普查的制度25

二、普查的方法26

图2—1 宣统普查的门牌27

图目27

三、普查的时间进度29

四、普查中的注意事项30

五、其他事项30

第三节 各地区的执行概况31

一、华北地区31

二、东北地区34

三、西北地区35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36

五、东南沿海地区39

六、西南地区41

七、藩属地区42

第四节 宣统人口普查的资料来源44

一、清民政部及民国内务部编订的历次普查报告44

二、其他资料来源48

第五节 宣统人口普查制度及执行的评价48

一、普查的制度48

二、普查的执行51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人口统计资料来源55

第一节 1912—1927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与人口登记56

一、概况56

二、人口普查的组织者与执行者58

三、人口普查的方法58

四、人口普查的评价60

第二节 1928年全国人口普查62

一、普查的背景62

二、普查的制度63

三、人口普查的评价64

表目65

表3—1 1928年全国人口普查各地呈报简况65

第三节 1928—1936年的人口登记66

一、户籍登记制度66

1.保甲制度推行的背景68

二、保甲户口清查制度68

2.保甲制度中的人口登记68

三、全国各省市办理保甲概况70

四、全国各县市人口调查72

五、1936年全国各选举区户口统计73

表3—2 1936年全国各省户口数上报时间74

六、此阶段全国人口普查与人口登记的评价77

表3—3 1944年后方各省户口呈报概况78

第四节 1937—1949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与人口登记78

表3—4 1943—1947年各省市办理户籍登记概况80

表3—5 1947年收复地区各省市实施户口清查概况83

一、中国土地利用调查91

第五节 现代的人口抽样调查与地区性的人口普查91

表3—6 1929—1931年中国土地利用人口调查抽样样本的地理分布93

二、地区性的现代人口普查94

第四章 分地区的人口数字(上)97

第一节 研究的方法与依据97

第二节 华北地区99

1.宣统年间100

一、直隶地区100

表4—1 宣统年间直隶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00

表4—2 宣统年间直隶省人口普查王士达、陈长蘅修正数的比较102

表4—3 1921年“四县”户口统计数103

2.民国时期103

表4—4 民国时期冀察区户口统计数104

表4—5 民国时期直隶地区户口统计数105

3.1949—1953年108

表4—6 1949—195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09

表4—7 1953年直隶地区人口普查数111

1.宣统年间112

二、山东地区112

表4—8 宣统年间山东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13

表4—9 民国时期山东省、青岛市、威海卫行政区户口统计数114

2.民国时期114

表4—10 1928年山东省人口普查陈长蘅、王士达估计数及1930年人口登记数116

3.1949—1953年117

表4—11 1949—1953年山东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18

表4—12 1953年山东省人口普查数118

三、山西地区119

表4—13 宣统年间山西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19

1.宣统年间119

表4—14 民国时期山西地区户口统计数120

2.民国时期120

3.1949—1953年122

表4—15 1949—1953年山西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23

表4—16 1953年山西地区人口普查数124

四、河南地区124

1.宣统年间124

表4—18 民国时期河南省户口统计数125

表4—17 宣统年间河南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25

2.民国时期125

表4—19 1949—1953年河南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27

3.1949—1953年127

一、陕西地区128

第三节 西北地区128

1.宣统年间128

表4—20 1953年河南地区人口普查数128

2.民国时期129

表4—21 宣统年间陕西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29

表4—22 民国时期陕西省户口统计数129

3.1949—1953年131

表4—23 1949—1953年陕西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32

表4—24 1953年陕西省人口普查数132

二、甘肃地区132

1.宣统年间133

表4—25 宣统年间甘肃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33

2.民国时期133

表4—26 民国时期甘肃地区户口统计数134

3.1949—1953年137

表4—27 1949—1953年甘肃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37

表4—28 1953年甘肃地区人口普查数139

1.宣统年间140

三、新疆地区140

表4—29 宣统年间新疆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40

表4—30 民国时期新疆户口统计数141

2.民国时期141

3.1949—1953年142

表4—31 1949—1953年新疆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42

第四节 东北地区与热河地区143

表4—32 1953年新疆人口普查数143

一、东北地区143

1.宣统年间144

表4—33 宣统年间奉天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45

表4—35 宣统年间黑龙江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第三次清册数与王士达修正数146

表4—34 宣统年间吉林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46

表4—36 宣统年间东北地区人口普查数147

2.民国时期147

表4—37 民国年间东北地区户口统计数147

3.1949—1953年150

表4—38 1949—1953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51

表4—39 1953年东北地区人口普查数152

二、热河地区152

1.宣统年间153

表4—40 宣统年间热河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53

表4—41 宣统年间热河所属蒙古各盟旗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154

2.民国时期155

表4—42 民国时期热河户口统计数155

表4—43 1953年热河地区人口普查数156

3.1949—1953年156

第五章 分地区的人口数字(下)157

第一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157

一、江苏地区157

表5—1 宣统年间江苏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58

1.宣统年间158

表5—2 宣统年间江宁所属部分州县人口普查户口数159

2.民国时期159

表5—3 民国时期江苏地区户口统计数160

3.1949—1953年162

表5—4 1949—1953年江苏省、上海市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62

表5—5 1953年江苏地区人口普查数163

二、安徽地区164

1.宣统年间164

2.民国时期164

表5—6 宣统年间安徽省人口普查数164

表5—7 民国时期安徽地区户口统计数165

3.1949—1953年166

表5—8 1949—1953年安徽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67

表5—9 1953年安徽地区人口普查数167

表5—11 宣统年间江西省第二次清单中人口普查数168

三、江西地区168

1.宣统年间168

表5—10 宣统年间江西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68

2.民国时期169

表5—12 民国时期江西地区户口统计数169

表5—13 1949—1953年江西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71

3.1949—1953年171

四、湖北地区172

表5—14 1953年江西地区人口普查数172

1.宣统年间172

2.民国时期173

表5—15 宣统年间湖北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73

表5—16 民国时期湖北地区户口统计数174

3.1949—1953年175

五、湖南地区176

表5—17 1949—1953年湖北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76

表5—18 1953年湖北地区人口普查数176

1.宣统年间177

2.民国时期177

表5—19 宣统年间湖南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77

表5—20 民国时期湖南地区户口统计数177

表5—21 1949—1953年湖南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78

3.1949—1953年178

第二节 东南沿海地区179

表5—22 1953年湖南地区人口普查数179

一、浙江地区180

1.宣统年间180

表5—24 民国时期浙江地区户口统计数181

表5—23 宣统年间浙江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81

2.民国时期181

3.1949—1953年183

表5—25 1949—1953年浙江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83

表5—26 1953年浙江地区人口普查数184

1.宣统年间184

二、福建地区184

表5—27 宣统年间福建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84

2.民国时期185

表5—28 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户口统计数185

表5—30 1953年福建地区人口普查数187

3.1949—1953年187

表5—29 1949—1953年福建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87

三、广东地区188

2.民国时期188

1.宣统年间188

表5—31 宣统年间广东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88

表5—32 民国时期广东地区户口统计数189

表5—34 1952—1953年海南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90

3.1949—1953年190

表5—33 1949—1953年广东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90

四、广西地区191

表5—35 1953年广东地区人口普查数191

表5—36 宣统年间广西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92

1.宣统年间192

2.民国时期193

表5—37 民国时期广西地区户口统计数193

表5—38 1950—1953年广西地区人口数及自然变动194

3.1949—1953年194

五、台湾地区195

表5—39 1953年广西地区人口普查数195

表5—40 1910—1943年台湾人口数196

表5—41 1946—1948年台湾人口数196

表5—42 1946—1953年台湾人口数及其变动197

第三节 西南地区197

1.宣统年间198

一、四川地区198

表5—43 宣统年间四川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199

表5—44 川滇边务所属宣统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200

表5—46 宣统年间四川地区人口普查数201

表5—47 民国时期四川地区户口统计数201

2.民国时期201

表5—45 宣统年间川滇边务所属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201

3.1949—1953年203

表5—49 1953年四川地区人口普查数204

表5—48 1949—1953年四川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204

1.宣统年间205

2.民国时期205

表5—50 宣统年间云南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第三次清册数与王士达修正数205

二、云南地区205

表5—51 民国时期云南地区户口统计数206

3.1949—1953年207

表5—52 1949—1953年云南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207

三、贵州地区208

表5—53 1953年云南地区人口普查数208

1.宣统年间208

表5—54 宣统年间贵州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与第三次清册数208

2.民国时期209

表5—55 民国时期贵州地区户口统计数209

表5—56 1949—1953年贵州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210

3.1949—1953年210

一、内蒙古察绥套西地区211

表5—57 1953年贵州地区人口普查数211

第四节 蒙古地区、青海地区与西藏地区211

表5—58 宣统年间察哈尔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212

1.宣统年间212

表5—60 宣统年间绥远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213

表5—59 宣统年间察哈尔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213

表5—62 宣统年间额鲁特蒙古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214

表5—61 宣统年间绥远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214

2.民国时期215

表5—64 1946年内蒙古地区部分盟旗(绥远)人口数215

表5—63 宣统年间额鲁特蒙古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215

表5—65 1940年内蒙古地区部分盟旗(察哈尔、绥远)人口数216

3.1949—1953年216

二、外蒙古地区217

表5—66 1953年内蒙古察绥套西地区人口普查数217

表5—67 宣统年间外蒙古地区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218

三、青海地区219

表5—68 宣统年间外蒙古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219

1.宣统年间219

表5—69 宣统年间青海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220

2.民国时期220

表5—70 宣统年间青海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220

表5—71 民国时期青海地区户口统计数221

3.1949—1953年222

四、西藏地区222

表5—72 1953年青海地区人口普查数222

表5—73 宣统年间西藏人口普查王士达、陈长蘅修正数223

第六章 全国人口数字的来源和估计224

第一节 “四万万同胞”的由来与非政府来源的中国近代人口数字225

表6—1 1918—1919年中华续行委办会全国部分省区人口估计数与宣统普查数的比较233

表6—2 1919—1925年邮局全国人口调查数与宣统普查数的比较234

表6—3 1927—1929年海关全国人口调查数236

第二节 清朝末年政府来源的全国人口数字237

一、《北京官报》数237

表6—4 1901年《北京官报》数与宣统普查数的比较237

二、宣统普查数238

表6—5 宣统人口普查王士达复原的全国人口数239

表6—6 宣统人口普查陈长蘅复原的全国人口数240

表6—7 宣统人口普查笔者复原的全国人口数246

一、1912年人口普查248

第三节 民国时期政府来源的全国人口数字248

表6—8 1912年人口普查内政部修正数249

表6—9 1912年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252

二、1928年人口普查254

表6—10 1928年全国人口内政部与陈长蘅修正数的比较256

三、全国各县市土地人口调查259

表6—11 1931年全国各县市土地调查户口数260

四、全国各选举区户口统计262

表6—12 1936年全国户口统计264

五、1937—1949年的全国户口统计268

表6—13 1943年全国(非战区)户口统计269

表6—14 1946年全国户口统计272

表6—15 1947年全国户口统计275

表6—16 1948年全国户口统计277

表6—17 1946年全国户口统计与笔者修正数279

第七章 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282

第一节 全国人口统计中的性别结构282

一、宣统人口普查时的性别结构283

表7—1 宣统人口普查民籍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283

二、1912年人口普查时的性别结构284

表7—2 1912年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284

表7—3 1922年《内务统计》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286

三、1922年《内务统计》中的性别结构286

四、1928年人口普查的性别结构287

五、全国各县市土地人口调查的性别结构288

表7—4 1928年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288

表7—5 1931年全国各县市土地人口调查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289

六、全国各选举区户口统计的性别结构290

表7—6 1936年全国各选举区户口统计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291

七、1943年全国户口统计(非战区)的性别结构292

表7—7 1943年全国(非战区)户口统计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293

八、1947年全国户口统计的性别结构294

表7—8 1947年全国户口统计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294

表7—9 1953年人口普查大陆地区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297

九、1953年人口普查的性别结构297

第二节 地区性人口调查和普查中的性别结构298

一、总人口的性别比299

表7—10 1930年左右各国人口性别比299

表7—11 1918—1932年中国部分乡村人口性别比300

表7—13 1942—1943年四川9县人口普查中的性别比301

表7—12 20世纪上半期全国10处人口性别比301

1.出生人口性别比302

二、出生、死亡与分年龄性别比302

表7—14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人口的出生人口性别比303

表7—15 1947年第一季度各大城市与台湾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304

表7—16 1947年第二季度各大城市与台湾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305

2.死亡人口性别比306

表7—17 1929—1931年中国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分年龄男女死亡人口性别比306

表7—18 1947年第一季度各大城市与台湾省的死亡人口性别比307

表7—19 1947年第二季度各大城市与台湾省的死亡人口性别比308

3.分年龄性别比309

表7—20 1912年人口普查中的分年龄性别比310

表7—21 1929—1931年中国101处38256农家按每5年分组的性别比311

表7—22 1953年人口普查中的分年龄性别比312

表7—23 1942—1943年四川9县户口普查中的分年龄性别比313

第三节 全国人口统计中的年龄结构315

一、宣统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315

图7—1 四次人口普查和调查中的分年龄性别比315

表7—24 宣统人口普查中的年龄结构316

二、1912年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318

表7—25 1912年人口普查中年龄结构的比例319

表7—26 1912年人口普查中两个年龄组人口的比较327

三、1928年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328

四、1943年全国户口统计(非战区)的年龄结构329

表7—27 1928年人口普查中的年龄结构329

表7—28 1943年全国户口统计中的年龄结构330

五、1946年全国户口统计的年龄结构331

表7—29 1946年全国户口统计中的年龄结构331

六、1947年全国户口统计的年龄结构332

表7—30 1947年全国户口统计中年龄结构的比例333

七、1953年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334

表7—31 1953年人口普查中年龄结构的比例334

图7—2 三次人口统计中的年龄结构335

图7—3 五次人口调查中的年龄结构336

第四节 地区性调查和普查中的年龄结构336

表7—32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人口年龄结构的比例337

表7—33 1942—1943年四川9县普查中年龄结构的比例338

表7—34 20世纪上半期地区性人口普查中年龄结构的比例340

第八章 人口的婚姻与生育341

第一节 婚姻分析341

一、婚姻状况341

表8—1 1929—1934年中国8区99处乡村婚姻状况的人口比例342

表8—2 1920—1930年中外婚姻状况(15岁至44岁)的比较343

表8—3 1929—1931年各年龄组婚姻状况的人口比例344

表8—4 1942—1943年成都平原9县人口普查中各类婚姻状况的人口比例345

表8—5 1947年全国部分省市婚姻状况的人口比例346

表8—6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与国外已婚妇女的比例347

二、结婚年龄348

表8—7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人口第一次结婚年龄分配比例348

表8—8 1920—1933年中外女子结婚年龄分配比例349

表8—9 20世纪上半期中国8区99处36632农家男女结婚年龄的平均数及众数350

表8—10 1921—1935年中国乡村人口的平均结婚年龄351

表8—11 1931—1934年江阴峭岐镇农家男女人口不同结婚队列的平均初婚年龄351

表8—12 20世纪40年代平均初婚年龄352

三、粗结婚率353

表8—13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人口与各国粗结婚率的比较354

表8—14 1912年人口普查中的粗出生率、粗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355

一、粗出生率355

第二节 生育分析355

表8—15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北部、南部)与外国粗出生率的比较356

表8—16 20世纪上半期官方统计中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粗出生率与粗死亡率357

表8—17 1921—1931年一些地区学术团体调查的粗出生率与粗死亡率358

图8—1 分年龄已婚妇女生育率分布359

二、生育率359

表8—18 1929—1933年一般已婚生育率与分年龄已婚生育率360

表8—19 20世纪上半期已婚妇女比例及一般已婚生育率与外国的比较361

表8—20 1940—1949年的诸项生育指标363

表8—21 1940—1949年分年龄生育率364

图8—2 分年龄生育率分布366

表8—22 1929—1931年中国8区101处各年龄组妇女平均产婴数367

表8—23 1931—1935年江阴峭岐镇按经济条件划分的粗出生率与出生人数368

表8—24 1931—1935年江阴峭岐镇按经济条件划分的生育率与15岁至44岁妇女数369

表8—25 1931—1935年江阴峭岐镇按土地拥有情况划分的粗出生率370

表8—26 1929—1931年田场作物面积与已婚妇女生育率的关系371

表8—27 20世纪30年代初已婚妇女差别生育率372

表8—28 20世纪30年代初16岁至45岁已婚妇女按丈夫职业分类的差别生育率375

第三节 婚姻与生育的模型与估计375

一、婚姻模型376

表8—29 1929—1931年妇女的分年龄初婚频率377

图8—3 妇女的初婚频率分布377

1.寇尔-特拉赛尔模型378

二、生育模型378

2.P/F比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调查的生育资料评估379

图8—4 中国已婚生育率与标准自然生育率分布380

第九章 人口的死亡及死因383

一、粗死亡率384

第一节 死亡率384

表9—1 1929—1931年乡村人口的粗死亡率与其他调查的比较385

表9—2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人口的粗死亡率386

表9—3 1929—1931年中国8区101处38256农家普通死亡率387

表9—4 1947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与台湾省的死亡人口统计388

表9—5 1947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与台湾省的死亡人口统计389

表9—6 1918—1920年北京死亡人口数与陈长蘅修正数390

二、分年龄死亡率390

表9—7 1929—1931年乡村人口的分年龄与分性别的死亡率392

图9—1 华北、华南与北京的人口死亡率分布393

表9—8 1940—1944年云南呈贡死亡人数及分性别年龄死亡率394

表9—9 1945—1949年中国人口的分年龄死亡率396

表9—10 1929—1931年全国8区乡村人口的婴儿死亡率397

表9—11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各地的婴儿死亡率399

表9—12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与国外的婴儿死亡率400

表9—13 1912—1933年间北平的分死因死亡率401

第二节 死亡原因401

表9—14 1926—1932年间北平示范卫生区的分死因死亡率403

表9—15 1929—1931年乡村人口的分死因死亡率405

表9—16 1933年7月至1934年6月各大城市的分死因死亡比407

表9—17 1943—1947年全国12种传染病患病与死亡比409

表9—18 1943—1947年全国12种传染病的每次生病致命率411

表9—19 1947年全国各省市传染病患病及死亡人数统计412

表9—20 1947年台湾省与各大城市死亡人数与分死因死亡比414

第三节 生命表415

表9—21 1929—1931年中国乡村人口生命表416

表9—22 1929—1931年华北乡村人口生命表418

表9—23 1929—1931年华南乡村人口生命表418

表9—24 1919年北京人口生命表420

表9—25 1929—1933年北平第一示范卫生区男性生命表421

表9—26 1929—1933年北平第一示范卫生区女性生命表421

表9—27 1945—1949年中国人口生命表425

表9—28 1940—1944年云南呈贡人口生命表一426

表9—29 1940—1944年云南呈贡人口生命表二427

表9—30 1940—1944年云南呈贡人口生命表三428

第一节 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推算的中国人口数429

第十章 人口模型与人口估计429

1.20世纪30年代的生命统计431

一、生命统计的估计431

表10—1 20世纪30年代中国不同地区0岁至14岁人口的比例和粗出生率432

2.20世纪40年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433

表10—2 1947年中国11个省的人口比例和粗出生率434

3.1930—1953年的死亡率趋势435

4.出生率的地区性差异436

1.出生率和死亡率437

二、出生率、死亡率、人口结构与增长的假设437

表10—3 1953年以前的假设人口与中国大陆人口439

2.1953年的人口年龄结构439

表10—4 1953年中国大陆人口、人口(A)与人口(B)年龄结构的综合估计440

三、1900年以来的人口增长442

表10—5 1943年的人口:两种逆推算442

表10—6 1900—1953年中国人口数443

四、对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推算的评价443

第二节 其他西方学者对中国人口的估计446

一、巴克利与寇尔等人的估计446

二、威尔考克斯的估计449

三、杰夫的估计453

四、其他学者的估计455

第三节 笔者对中国人口的估计457

一、根据官方人口统计估计的增长率457

二、根据15岁以下人口比例与从出生存活到5岁的存活概率估算的生育率457

表10—7 1929—1931年中国乡村人口(男女合计)生命表460

表10—8 1929—1931年中国乡村人口诸参数461

三、根据15岁以下人口比例与增长率估算5岁预期寿命和5岁以上死亡率463

表10—9 1911—1936年中国人口的西区稳定人口模型的确定464

第十一章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466

第一节 人口的空间分布:各省的人口密度466

表11—1 1928年中国人口密度469

表11—2 1936年中国人口密度470

表11—3 1947年中国人口密度471

一、城市人口的定义473

第二节 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分布473

二、中华续行委办会的估计477

表11—4 1918年中国城市人口(10万人以上)估计478

表11—5 1929—1933年中国19省168县173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人口483

三、厄尔曼-珀金斯的估计484

表11—6 1949年中国部分地区的非农与农业人口及市镇与乡村人口485

四、1949年的城市人口统计485

一、向东北的移民487

第三节 人口的迁移487

表11—8 1923—1928年间的东北移民488

表11—7 1880—1927年东北人口488

二、向海外的移民490

表1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海外侨民的数量与地区分布490

三、中国乡村人口的内地迁移491

表11—10 1929—1933年各地区的乡村人口内地迁移率492

表11—11 1929—1933年各地区的城乡间迁移率492

表11—12 1929—1931年各地区的县、省、国际的迁移比例493

表11—13 1929—1933年各地区的乡村人口迁出原因比例495

表11—14 1929—1933年各地区的乡村人口迁入原因比例496

表11—15 1929—1933年各地区的农村家庭初次迁移的原因比例497

表11—16 1929—1933年各地区的36400个农村家庭迁移人口的职业分配比例498

第一节 家庭规模与户的规模501

第十二章 户与家庭及其结构501

表12—1 20世纪上半期官方统计的各地区平均户的规模503

表12—2 1929—1933年各地区乡村人口的家庭规模505

表12—3 20世纪上半期中国8个农业区的总户数、农户数和乡村人口506

表12—4 1929—1933年家庭按人数分布507

表12—5 20世纪上半期不同农业地带的家庭与户的规模508

表12—6 1929—1933年不同地带的家庭规模及比例510

表12—7 20世纪上半期10个普查县户的规模511

表12—8 1942—1943年四川9个普查县户的规模512

第二节 影响家庭、户的规模的因素512

表12—10 1929—1933年不同农业区的农场作物面积与平均家庭规模之间的比例513

表12—9 1929—1933年的农场作物面积与平均家庭规模之间的关系513

表12—11 1929—1933年田产权与平均家庭规模之间的关系515

表12—14 20世纪上半期中国非工业化城市1365个家庭的规模与社会阶层的关系516

表12—13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北方村庄458个家庭的规模与社会阶层的关系516

表12—12 1929年定县调查中的家庭规模与农场面积的关系516

第三节 家庭与户的类型及其组成517

表12—15 20世纪上半期上海208个家庭的规模与社会阶层的关系517

表12—16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北方村庄458个不同阶层的家庭结构518

表12—18 20世纪上半期上海208个不同阶层的家庭结构519

表12—17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北方非工业城市1365个不同阶层的家庭结构519

表12—19 20世纪上半期北平传统与现代化阶层的家庭类型521

表12—20 20世纪上半期1083个不同教育背景家庭的类型522

表12—21 1906—1946年间台湾乡村人口的家庭分类523

表12—22 1929—1933年核心与非核心家庭规模分布524

表12—24 1929—1933年家庭女性成员的迁移526

表12—23 中国土地利用调查中的与家长有核心关系的家庭成员统计526

表12—25 1929—1933年家长的各类直系家庭成员的比例528

表12—2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两次乡村人口调查中的家长及其亲属的比例530

第十三章 人口的职业、教育和生活水平534

表13—1 1929—1933年乡村人口的职业类别比例535

第一节 人口的职业类别535

表13—2 20世纪上半期地区性人口普查中的(分性别)职业人口的比例538

表13—3 20世纪上半期6个地区性人口普查中的职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540

表13—4 1947年全国部分地区的不同职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542

第二节 人口素质543

表13—5 1929—1933年中国乡村人口的教育与识字程度544

表13—6 1929—1933年中国受过教育的乡村人口的教育形式及在校时间545

表13—7 20世纪上半期地区性人口普查中的教育程度(分性别)人口的比例546

表13—8 1947年全国部分地区的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547

第三节 人口的生活水平549

一、人口的营养与食物结构549

表13—9 1929—1933年每成年男子单位每日消费热量总计及各类食物所供给热量的比例551

表13—10 1929—1933年每成年男子单位每日摄入蛋白质总量及各类食物所供给蛋白质的比例552

表13—11 1929—1933年每成年男子单位每日摄入的钙、磷、铁总量553

表13—12 1929—1933年每成年男子单位每日消费含维生素的食物量555

表13—13 1929—1933年乡村人口的各类食物热量由农场自给的比例557

表13—14 1929—1992年不同时期的营养水平(人均每日)比较559

表13—15 1937年中国乡村人口的肉类与蛋类年消费量560

表13—16 1937—1992年不同时期消费的食物量(人均每年)比较561

二、衣着、居住和费用562

1.衣着调查562

2.居住调查562

3.家庭收入及生活费用调查564

表13—17 20世纪上半期不同地区乡村人口的家庭收入及生活费用565

表13—18 20世纪上半期不同地区乡村人口家庭各种生活费用的比例566

三、生活水平的变化567

第十四章 中国的人口转变569

第一节 人口转变理论569

第二节 中国人口的增长背景575

一、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与死亡率的变化575

1.战争577

二、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负面因素577

表14—1 20世纪上半期不同年份分地区的人口统计及平均年增长率579

2.灾荒583

三、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正面因素587

1.现代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587

表14—2 1934年四城市卫生当局部分传染病预防接种统计591

2.救灾和救济体系的建立601

3.现代交通:救灾与移民606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转变与人口争论610

主要参考文献621

索引633

卷后记6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