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 王宝祥主编;徐应隆,唐迅副主编;李健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800604751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07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一、班主任的教师心理3

二、班级集体的社会心理4

三、班级学生的品德心理5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的性质6

一、班主任工作心理学同相邻学科的关系6

二、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的性质7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9

一、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的基本任务9

二、研究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的意义10

三、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的结构体系14

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16

一、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6

二、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1

第二章教育权威25

第一节 教育权威的一般概述25

一、教育权威的概念27

三、教育权威的心理效应28

三、权威效应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31

第二节 教育权威的基本结构34

一、权力因素34

二、智能因素36

三、品格因素40

第三节 运用权威的基本原则48

一、移情性原则49

二、引动性原则51

三、主导性原则53

第三章 师爱效应57

第一节 师爱的概述57

一、师爱的一般概念58

二、师爱的基本特征59

第二节 师爱的心理功能61

一、激励功能61

二、感化功能63

三、调节功能64

四、引动功能65

第三节 师爱的基本形态67

一、关怀和爱护67

二、尊重和信任70

三、同情和理解73

四、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76

第四节 偏爱的危害86

一、引起个性的畸形发展87

二、破坏集体的心理平衡89

三、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90

四、使学生产生心理挫折92

五、造成学生的心理疾病97

第五节 古今中外教育家论师爱101

一、中国教育家论师爱101

二、外国教育家论师爱103

第四章 班级集体心理107

第一节 班级集体的一般概述107

一、集体与群体的概念107

二、班级集体的基本特征109

三、班级集体形成的一般过程112

第二节 集体的社会心理117

一、集体的目标117

二、舆论120

三、规范122

四、心理气氛125

五、班级风气127

六、社会助长、群体压力与个体从众132

第三节 集体的教育功能134

一、凝聚效应135

二、驱动效应139

三、同化效应142

第五章 班级集体的师生关系148

第一节 班级人际关系的概述148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148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作用153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基本因素154

第二节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57

一、师生对自我角色的认知158

二、教师的学生观164

三、学生的教师观170

四、第一印象产生的心理效应178

第六章 班级集体的同学关系184

第一节 影响同学关系的因素184

一、同学之间的相互吸引184

二、阻碍人际吸引的个性特征189

三、同学与班干的关系191

四、竞争气氛对同学关系的影响195

第二节 同学关系的年龄特征199

一、儿童期同学关系的特征199

二、少年期同学关系的特征203

三、青年初期同学关系的特征212

第三节 班级集体中人际关系的测量217

一、社会测量法的运用217

二、参照测量法的运用221

三、心理距离测量法的运用222

第七章 班级管理教育心理224

第一节 班级管理教育的心理学原则224

一、反馈原则226

二、优化原则229

三、互补原则231

四、效能原则234

第二节 班级管理教育的心理学方法243

一、个别影响的方法——诱导引动243

二、集体影响的方法——陶冶激励259

三、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调节267

四、调节人际关系的方法——心理沟通270

附录一280

马卡连柯论集体美学280

苏霍姆林斯基论集体的教育287

第八章 品德培养303

第一节 品德的一般概述303

一、品德的概念303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305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307

一、道德认识的提高307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313

三、道德意志的培养316

四、道德行为方式指导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320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基本特点322

一、统一性322

二、多端性323

三、矛盾性324

四、特殊性326

五、渐进性328

六、实践性329

第四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331

一、不良品德的形成331

二、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335

第五节 教育艺术与教育机智337

一、教育艺术的特征337

二、教育机智的特征341

第九章 品德评价351

第一节 品德评价的概述351

一、品德评价的概念351

二、品德评价的心理效应354

第二节 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358

一、教师的评价358

二、学生的自我评价367

第三节 品德的评定372

一、品德评定的一般涵意372

二、品德评定的方法373

三、品德评定的心理分析378

第四节 品德的心理鉴定384

一、品德心理鉴定的涵意384

二、不同心理鉴定的举例384

附录二398

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398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试行草案)402

后记4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