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辛亥首义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冯天瑜,张笃勤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606749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53页
- 文件大小:247MB
- 文件页数:634页
- 主题词:武昌起义-史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辛亥首义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震惊中外的武昌新军暴动1
二、首义:共和旗帜下第一次成功的城市起义5
三、短时段首义造因于中长时段社会变革8
四、历史合力10
五、历史记述12
第一章 “城市起义”凭借城市文明积淀17
第一节 三镇形胜18
一、武昌18
二、汉阳21
三、汉口22
四、武汉战略地位古今谈24
第二节 汉口开埠28
一、“今日世界竞争之聚点”28
二、开商埠,设领事30
三、圈占租界33
四、设立银行,垄断金融37
五、兴办工厂,输出生产资本40
六、控制长江航运43
七、争夺铁路修筑权45
八、以传教为主的文化渗透46
九、近代都会景观46
第三节 湖北新政之近代工业创设49
一、“湖北新政”界说49
二、官办机器工业51
三、官办工业的特点56
四、民营企业的发展61
五、湖北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及其阶层分析64
六、辛亥秋“军民同变”74
第四节 湖北新政之新军编练74
一、“身心性命之学”74
二、湖北新军建制75
三、军事教育82
四、湖北新军的特点86
第五节 湖北新政之近代文教兴办89
一、书院改制和学堂开办89
二、游学生派遣95
三、新知识群体形成99
四、张之洞兴学育才:种豆得瓜101
第二章 湖北革命组织103
第一节 两湖志士的反清革命取向104
一、知识分子率先觉醒104
二、会党运动新阶段108
三、确立“抬营主义”111
第二节 从花园山聚会到科学补习所、日知会112
一、武昌花园山聚会112
二、科学补习所117
三、日知会:从教会团体到革命组织119
四、“丙午之狱”123
五、同盟会湖北分会126
六、其他革命小团体127
第三节 共进会与文学社135
一、以策动长江流域革命为目标的共进会135
二、刘公、孙武等在湖北发展共进会137
三、湖北共进会员分布140
四、蒋翊武、王宪章为正副社长的文学社142
五、文学社的组织发展及活动概况145
第四节 湖北革命党人的特色146
一、组织较完备147
二、超越暗杀主义,埋头实干148
三、以运动新军为重点149
四、高张“救亡图存”旗帜150
五、基本掌控湖北新军152
第三章 革命时机成熟155
第一节 清朝预备立宪及立宪派的活动156
一、立宪派出现与清廷预备立宪156
二、湖北立宪派从“哀请立宪”转为决心“推倒皇族内阁”162
第二节 铁路风潮166
一、1909—1910年长江流域各省民众保卫铁路权益166
二、1911年粤汉、川汉铁路风潮曲折发展173
第三节 长江流域城乡民变179
一、农民抗捐抗税181
二、饥民抢米截粮182
第四节 湖北民众的反抗斗争184
一、湖北财政困局184
二、农村凋敝与饥民起事187
三、温朝钟领导的川鄂边会党起义188
四、反洋教斗争189
五、武汉市民运动及吴一狗事件191
六、《大江报》社评事件193
七、湖北当局的军事部署197
第五节 革命重心北移198
一、同盟会内部的争辩198
二、长江流域革命团体创建202
三、中部同盟会成立,“湖北首义,诸省响应”方针制定207
第六节 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212
一、文学社与共进会:由平行发展到趋于合作212
二、几度协商213
三、经费筹措215
四、联合会议召开及起义计划制订218
五、南湖炮队失事221
六、再促中部同盟会领导人来汉未果222
七、指挥机关分散设置223
八、黄兴对武昌起义的期许225
九、湖北当局防范革命的措施227
第四章 武昌起义229
第一节 箭在弦上229
一、1911年10月9日宝善里机关失事229
二、炸弹来源两说232
三、宝善里失事经过234
四、小朝街军事指挥部发出10月9日夜半起义指令237
五、小朝街机关破坏,彭、刘、杨慷慨就义239
第二节 新军武昌起义(一):第一枪、第一火242
一、1911年10月10日夜,城内工程第八营率先打响起义枪声243
二、“首义第一枪”辨析——一个考据学案例247
三、夺占楚望台军械库253
四、推举吴兆麟任临时总指挥,起义军集结楚望台255
五、城外辎重队纵火与城内工八营开枪孰先孰后之辩257
第三节 新军武昌起义(二):诸标营响应260
一、第八镇第二十九标、第三十标响应260
二、第八镇炮八标入城,炮击督署262
三、陆军测绘学堂、陆军第三中学及其他军事学堂举义265
四、第八镇第三十一标留守部队响应266
五、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一标奔赴楚望台267
六、第八镇第三十二标入城,马八标担任“传骑队”267
第四节 攻克督署 占领武昌269
一、武昌清军布防269
二、革命军攻克湖广总督署272
三、十八星旗飘扬武昌城头276
四、杀戮满人及其被制止279
第五节 汉阳、汉口光复280
一、汉阳驻军起义280
二、汉口驻军起义及汉口军政分府成立282
三、汉口商会、商团支持首义286
四、信阳驻军起义287
第六节 清方举措288
一、湖北军政要员相继出逃,瑞澂报告兵变原委288
二、对失职要员的处置291
三、荫昌率军南下293
第七节 列强态度295
一、各国驻汉领事及新闻记者对武昌首义的报告296
二、“友清敌民”:列强的初期态度297
三、列强差异299
四、列强共取“中立”303
五、军政府对列强的示好外交及其效应304
六、列强以维护其在华利益为旨归308
第五章 湖北军政府311
第一节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政府成立311
一、革命军据咨议局为总司令处,建立湖北军政府311
二、10月11日中午咨议局楼下联席会议,都督提名313
三、“床下都督”辨正317
四、10月10日夜及11日上午黎元洪路线图321
五、10月11日傍晚咨议局楼上会议,强令黎元洪任都督322
六、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早有预案323
七、中部同盟会领导人不赞成黎元洪出任都督327
第二节 军政府初期运行328
一、“谋略处”名实辨329
二、军政府开初几日333
三、代签“黎”字的军政府第一份布告335
四、命悬一线的黎元洪337
五、武昌商绅会议与军政府祭天大典340
六、黎元洪任都督平议341
第三节 军政府建制博弈344
一、拟订《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立宪派的权力配置方案344
二、革命派提出《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348
三、总监察处351
四、集贤馆352
五、中华民国公报馆353
第四节 军事行政和鄂军组建355
一、军务部组织和人事355
二、湖北民军规章制度356
三、军队扩编356
四、汉阳兵工厂管理359
五、陆军测量局设立361
第五节 内务部及内政革新361
一、内务部沿革361
二、变更地方行政体制362
三、选用各县知事,颁行《府县行政暂时规定》363
四、安抚各属364
五、筹设警察364
六、革除旧俗365
第六节 理财部及财政措施366
一、组织大要366
二、废除恶税367
三、接收存款368
四、募集公债370
五、救急办法370
第七节 外交部及与外国领事的交涉372
一、沿革372
二、外交活动373
三、“交战团体”地位的赢得373
第八节 其他诸部375
一、司法部375
二、交通部377
三、实业部378
四、教育部379
第九节 鄂州约法:共和宪政史上的里程碑379
一、宋教仁来汉与《鄂州约法》制订380
二、法政大学留学生与《鄂州约法》385
三、《鄂州约法》条文387
四、湖北临时议会成立390
第六章 阳夏战争392
第一节 汉口争夺战393
一、民军初战告捷394
二、外侨、外领钦佩民军严明397
三、民军贻误乘胜追击良机,汉口战局转危399
四、黄兴抵汉督师403
五、清军纵火,民军苦战败退408
六、宋锡全率部擅离汉阳,詹大悲东下求援411
七、汉口商民的义勇行为412
八、《大汉报》“以言论造成民国”413
第二节 汉阳保卫战414
一、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黎、黄拜将415
二、湖南援军抵达汉阳418
三、日本人投效,民军反攻汉口功败垂成420
四、清军进攻汉阳,民军从武昌偷袭汉口失败425
五、汉阳战场的往复拼杀426
六、湘军王、甘两部擅离前线429
七、汉阳失陷前的死战429
第三节 协助民军参战的各种志愿战斗组织432
一、鄂军敢死队433
二、学生军433
三、童子军434
四、上海援鄂志愿决死团434
五、广东决死队434
六、独立将校决死团434
七、特别义勇军435
八、陆军特别同学后盾军435
九、游击队435
十、社会党敢死队435
十一、南洋敢死队435
十二、江南敢死队435
十三、中央敢死队436
十四、中国学生决死队436
十五、横滨敢死团436
十六、战时运输队436
十七、湖北女子北伐队436
十八、学士军436
十九、和尚军437
二十、奋勇军(一)437
二十一、奋勇军(二)437
二十二、河南奋勇军437
第四节 海军反正438
一、黎元洪致书萨镇冰439
二、海军酝酿反正和正式易帜442
三、阳夏战争末期海军的行动444
第五节 民军失利的原因444
一、指挥不统一,内部不团结446
二、部分旧军官不能用命447
三、士兵新募,军纪涣散无暇整顿448
四、军事布置失误449
第六节 阳夏战争的后果452
一、拖住清军主力,给各省光复创造时机452
二、袁世凯东山再起453
第七章 江汉风雷华夏潮459
第一节 湖北十府一州光复460
一、湖北府县概略460
二、梁氏兄弟领导的汉川起义461
三、刘英领导的京山起义462
四、黄州光复464
五、宜昌光复465
六、施南光复467
七、攻取荆州、沙市470
八、郧阳光复474
九、安陆光复475
十、襄阳光复476
十一、招讨安襄郧荆478
第二节 四川资州鄂军起义484
一、鄂军入川后的复杂局势484
二、鄂军杀端方,资州举义486
三、重庆、万县军民欢迎鄂军488
第三节 诸省“易帜独立”(一):成功地区489
一、湖南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一日(1911年10月22日)响应489
二、陕西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一日(1911年10月22日)响应490
三、九江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三日(1911年10月24日)响应491
四、山西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八日(1911年10月29日)响应491
五、云南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九日(1911年10月30日)响应492
六、南昌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十日(1911年10月31日)响应493
七、贵州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响应493
八、上海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响应494
九、浙江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响应495
十、苏州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响应495
十一、广西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响应496
十二、镇江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响应496
十三、安徽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响应496
十四、福建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响应497
十五、广东 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响应498
十六、重庆 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初二日(1911年11月22日)响应499
十七、成都 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初七日(1911年11月27日)响应500
十八、南京 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十二日(1911年12月12日)攻克501
第四节 诸省“易帜独立”(二):未果地区502
一、吴禄贞谋划北方举义,遇刺石家庄502
二、滦州起事失利506
三、山东“假独立”507
四、河南起事未成508
五、甘肃:滞后的反正508
六、绥远:初焰扑灭511
七、蓝天蔚等东北举义不成,退入关内511
八、新疆:革命果实被摧折512
第八章 汉沪宁京角力514
第一节 阳夏战争期间的和谈尝试514
一、袁世凯剿抚兼施的两面手法514
二、南北间的最初接触516
三、民军方面寄望袁世凯519
四、庄蕴宽来汉及赵凤昌等江浙人士邀黄兴主持沪宁522
五、汉阳失陷后黄兴东去上海523
六、湖北军政府的慌乱局面526
第二节 从停战到议和528
一、列强的“助北压南”方针529
二、英国公使、领事斡旋停战530
三、由汉口议和改为上海议和535
第三节 半途而废的北伐539
一、湖北军政府吁请援军及各省增援湖北539
二、湖北军政府派系之争加剧543
三、北伐军组成及北伐夭折544
第四节 武昌集团547
一、阳夏战争结束后黎元洪实际地位的变化547
二、在武昌建立中央政府计划的提出及其被搁置549
三、黎元洪从副元帅、大元帅到副总统551
四、武昌集团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怨望与民社成立557
五、定都之争560
第五节 南北和谈与“惜阴堂”聚会561
一、惜阴堂主人赵凤昌561
二、辛亥首义后江浙人士上海聚会562
三、“民国产婆”564
第九章 壮剧落幕567
第一节 孙中山武汉行567
一、访汉缘由567
二、访汉过程569
三、“功成身退”的天真愿望576
第二节 民初湖北社会577
一、战争破坏恢复缓慢577
二、政府腐败,民生艰困579
三、城市衰微581
第三节 首义党人分化581
一、孙武等拥黎、联袁、拒孙581
二、共进会、文学社分裂582
三、群英会“二次革命”584
第四节 武昌倒黎风潮586
一、文学社成员倒黎未遂586
二、张振武案588
三、南湖马队倒黎失败591
四、同志乞丐团与改进团起事未遂592
第五节 黎元洪入京与两段督鄂595
一、霸王请客,调黎入京595
二、两段督鄂596
三、党人裹伤再战600
四、“运去英雄不自由”603
结语 辛亥首义百年祭606
一、终结两千年专制帝制606
二、开启共和宪政新篇章611
辛亥首义大事年表618
前篇(1858—1910)618
本篇(1911—1913)630
主要参考文献641
后记646
热门推荐
- 762297.html
- 3323018.html
- 2823367.html
- 585242.html
- 1645185.html
- 1340518.html
- 3483572.html
- 2599861.html
- 2438655.html
- 37834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01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81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3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52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12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64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85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12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2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