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学基本理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美学基本理论
  • 卢善庆著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511922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美学基本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美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1

第一节 美学是什么1

一、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1

二、美学又是一门古老的哲学3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3

一、什么是审美关系4

二、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对象4

三、美学要以文学艺术研究为中心5

四、美学不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具体实践问题,而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哲学问题5

第三节 美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5

一、美学与哲学的关系5

二、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关系6

三、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6

四、美学与生物学、人类学的关系6

五、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7

六、美学与教育学的关系7

七、美学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7

第四节 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8

一、美学研究的三大任务8

二、美学研究的中西方法9

第五节 如何学习和研究美学10

一、要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11

二、要有一条切实的求知之路11

三、要扬长避短,围绕中心,锲而不舍12

第二章 美的本质13

第一节 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中的哲学思辨的难题13

一、美是美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范畴之一13

二、美的本质之所以成为一个基本上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是由两个方面促成的13

三、美的现象的复杂性和美的本质解决的艰难性15

第二节 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16

一、主观唯心主义,以康德、克罗齐、王阳明和解放前的朱光潜为代表16

二、客观唯心主义,以柏拉图、黑格尔、朱熹为代表17

三、机械唯物主义,以毕达哥拉斯、霍加兹、博克为代表17

第三节 建国以来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19

一、主张美是主观的,以高尔太、吕荧为代表19

二、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21

三、主张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25

四、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29

第四节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35

一、美和人类究竟是什么关系35

二、马克思是如何从社会实践来探求美42

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47

四、私有制社会中的异化劳动,限制了美的发展52

五、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还有创造美的另一面58

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自由劳动,给美的发展开辟了最广阔的天地59

第三章 美的特征61

第一节 美的形象性61

一、美离不开形象。没有形象这一基本特征,美无所附丽61

二、美,不可能是理性的抽象物,也不可能是概念的堆砌场,而应该是个别的、具体的和形象的61

三、美如果失去形象性,就同“好”、“善”分不清楚62

四、美的形象性特征具有两重性63

第二节 美的愉悦性64

一、为什么美具有愉悦性64

二、美的愉悦性有相对的独立性65

三、怎样理解美的愉悦性65

四、美的愉悦性特征的两重性66

第三节 美的功利性67

一、为什么美具有功利性67

二、美的功利性的特点68

三、美的功利性的历史变迁69

四、涉及社会功利的两个口号的剖析70

第四章 现实美和艺术美72

第一节 美的分类和依据72

一、美是可以分类的72

二、历史上如何进行美的分类73

三、美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大类73

第二节 社会美73

一、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一部分73

二、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74

三、什么是人的美75

第三节 自然美97

一、自然美的特征97

二、自然美本质的三派学说98

三、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说100

四、中国自然美的观念演变及其哲学思想基础103

第四节 艺术美105

一、艺术的三种含义105

二、艺术美的产生和发展105

三、艺术美的特点107

四、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109

五、艺术美的本质109

第五章 美和真、善的关系111

第一节 美和真、善关系二说111

一、美和真、善关系的等同说111

二、美和真、善关系的对立说112

第二节 美和真、善的辩证统一的关系113

一、美和真的联系和区别113

二、美和善的联系和区别117

第三节 真、善、美的统一119

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问题119

二、真、善、美的统一121

第六章 美的形式规律123

第一节 什么是形式美123

第二节 视觉上的形式美124

一、色彩美124

二、线条美126

三、体积美127

四、质地美127

五、空间美128

六、平面型的美129

七、结构美129

八、光线美130

第三节 听觉上的形式美132

一、音乐的音的特殊性132

二、构成听觉上形式美的因素133

第四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138

一、单纯一致138

二、平衡对称139

三、多样统一140

四、对比照应141

第五节 艺术形式美的特点142

一、艺术形式是为了更深刻地表现思想内容142

二、艺术的形式美的独立欣赏价值142

三、艺术的形式美的历史继承性143

四、艺术的形式美对欣赏者来说,既有适应,又有征服的问题143

五、艺术的形式美,对于创造者来说,要发挥他们自身的特长和个性,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144

第六节 驾驭规律,贵在独创144

第七章 审美认识和审美心理146

第一节 审美认识的产生和构成146

第二节 审美感受中审美感觉器官的问题149

一、人的审美器官最主要的是听觉和视觉149

二、味觉与嗅觉151

三、触觉153

四、运动觉与筋肉觉153

五、温觉154

六、平衡感,痛感和生命器官的感觉155

第三节 审美感受的生理、心理形式156

一、为什么要研究审美感受中的生理、心理形式156

二、审美感受的生理基础157

三、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158

第四节 审美认识的基本特征162

一、形象与思想的统一162

二、客观与主观的统一163

三、认识与情感的统一163

四、功利与愉悦的统一165

第五节 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美”167

一、美感的差异性167

二、“共同美”——一个崭新的命题和范畴171

第六节 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185

第八章 美学中的几个范畴189

第一节 崇高189

一、崇高在美学研究中的概况189

二、崇高与美的关系190

三、中国美学史上的崇高的近似观念191

四、崇高的含义和性质194

五、崇高与艺术的关系198

第二节 丑199

一、丑的变化与发展199

二、丑的本质201

三、丑在艺术中的表现203

第三节 悲剧性206

一、悲剧性的由来206

二、悲剧和悲剧美207

三、悲的本质和种类210

第四节 喜剧性212

一、喜的本质、特征和种类212

二、喜与其他范畴的比较216

三、喜剧性与笑的关系218

四、喜在艺术中的表现221

第九章 艺术(美)的创造225

第一节 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225

一、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结晶,是艺术家审美感受的最强烈、最集中的物化形态225

二、通过审美化的典型形象进行美的集中表现226

第二节 艺术创造的思维活动227

一、形象思维的由来227

二、形象思维的过程228

三、形象思维研究中的疑难之处229

第三节 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构思和传达230

一、艺术创作的构思230

二、艺术创造的传达234

第四节 艺术创造的辩证法236

一、形与神的关系236

二、情与景的关系236

三、虚与实的关系237

四、少与多的关系238

第十章 艺术(美)的欣赏239

第一节 艺术美的欣赏性质和特点239

第二节 门类艺术的美学特征242

一、艺术可以分门别类242

二、艺术媒介(质料)的特性245

三、音乐声音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的因素250

四、视觉功能和绘画的造型手段253

五、注重视听之美260

第三节 门类艺术的欣赏262

一、语言艺术、听觉艺术——诗歌、小说、散文262

二、音响艺术、听觉艺术——音乐266

三、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建筑、绘画、摄影、雕塑、书法271

四、综合艺术、视听艺术——舞蹈、戏剧、影视276

第十一章 美育284

第一节 蔡元培的美育定义284

第二节 美育与美学285

一、美育的天生的社会实践性,可补一般审美鉴赏之不足285

二、美育既是美学理论的普及和运用的基本途径,又是接受实践检验的重要方面286

三、美育是落实到人身上,贯穿了人的审美理想的一种教育和追求287

第三节 美育与教育288

一、美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289

二、美育,能适应青少年、大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而发挥独特的教育作用289

三、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290

第四节 美育的地位和作用293

一、美育是美的形象教育293

二、美育是美的情感教育294

三、美育是美的功利教育295

第五节 美育的主要内容和设施296

一、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向上的审美观296

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水平296

三、美化人们的心灵和生活298

第十二章 技术美学299

第一节 技术美学的由来299

第二节 技术美学的研究对象299

一、研究劳动生产中的美学问题,是首要的300

二、技术美学研究的第二个对象——“迪扎因”303

第三节 技术美学在国外崛起探因304

一、与本世纪初提倡文明生产有关304

二、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305

三、动用国家政权机构和行政力量306

四、国际性研究、交流的推动307

第四节 我国技术美学研究的前景308

后记310

附:作者有关美学基本理论研究文章目录索引(1979—1995)3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