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企业利益论 市场主体微观利益关系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企业利益论 市场主体微观利益关系研究
  • 陶友之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6979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企业经济-经济利益-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企业利益论 市场主体微观利益关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企业利益论的提出1

二、企业利益论的地位6

三、企业利益论的意义8

四、企业利益论的创新11

第一编 企业的利益目标17

第一章 企业利益目标与全面利益论17

一、企业利益论的基本概念与由来17

(一)企业与企业的演变17

(二)企业利益的多角度20

(三)企业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利益论21

二、企业追求利益目标的决定因素24

(一)资本的本性是内在决定因素24

(二)市场的竞争是外在决定因素26

(三)“经济人”的特点是“人格化”的决定因素27

三、企业追求利益目标的诱发因素29

(一)超额利润是诱发的基本因素30

(二)优惠政策是诱发的偶然因素30

(三)比较优势是诱发的条件因素31

(四)约束真空是诱发的“机会”因素33

四、企业应是全面利益追求者34

(一)企业内部的衡量指标35

(二)企业之间的衡量指标38

(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衡量指标40

第二章 企业不同时期对利益的追求与时代特点43

一、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对利益的追求44

(一)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44

(二)国营企业从追求企业规模最大化到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48

(三)集体企业从追求经济实力最大化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50

(四)私营企业从追求资本扩张最大化到追求经济利益隐性化52

二、转型经济时期企业对利益的追求52

(一)转型经济时期的基本特征53

(二)国有企业追求让利比重最大化56

(三)乡镇企业追求增长速度最快化59

(四)中资私营企业追求寻租利益最大化61

(五)外资企业追求优惠利益最大化62

三、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企业对利益的追求62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62

(二)国有企业对利益追求的多样化63

(三)乡镇企业对利益追求的单一化64

(四)私营企业对利益追求的复杂化65

第三章 企业的利益追求与治理要点67

一、经济利益追求中的治理要点67

(一)国资主体型企业:根治垄断利润是关键67

(二)上市公司:严惩虚假信息是关键70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实施利益共享是关键71

(四)中资私营企业:合理化剩余价值分配是关键72

(五)外资企业:清除“假亏真盈”是关键73

二、政治利益追求中的治理要点74

(一)国资主体型企业需辩证对待“政治信任”75

(二)上市公司需正确对待“政治荣誉”75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需跳出“政治权利”的圈子77

(四)私营企业需善对“政治地位”79

三、文化利益追求中的治理要点81

(一)追求文化利益亟需引起足够重视82

(二)保护文化利益需严打对文化成果的盗窃84

(三)企业制度文化需提倡“以人为本”85

第二编 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第四章 国资主体型企业的内部利益关系91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关系91

(一)经营者普遍要求经济激励92

(二)经营者薪酬制度的多次变革94

(三)经营者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三大问题98

(四)经营者需新建三条约束机制101

二、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关系104

(一)经营者与劳动者“昨天”的分配差距104

(二)经营者与劳动者“今日”的分配差距105

(三)劳动者的“三不足”与经营者的“四脱节”106

(四)劳动者与经营者亟需遵循“利益共享原则”108

三、劳动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关系109

(一)企业内部的“劳动二元结构”109

(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与农民工的关系110

(三)正确处理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意义重大112

(四)实行“同工同酬”是处理劳动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113

四、核心是正确处理与国家的利益关系113

(一)“机制”是否适应是正确处理的前提114

(二)“分配”是否合理是正确处理的实质116

(三)衡量是否正确处理的三条标准117

(四)合理确定分红率的三点构想118

第五章 私营企业的内部利益关系120

一、所有者与“血缘者”的利益关系120

(一)“家庭制”、“家族制”是私营企业的普遍状况120

(二)所有者与“血缘者”的四大矛盾123

(三)突破家族经营是“致胜之路”124

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关系127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角色的变化127

(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亲疏”与“失信”129

(三)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矛盾的治理132

三、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关系135

(一)所有者来自企业负责人的占近三分之二135

(二)劳动者几乎全是农民工137

(三)所有者与劳动者利益关系的三种类型139

(四)所有者与劳动者并没有摆脱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141

四、核心是正确处理劳资利益关系142

(一)由雇佣劳动引起的五大问题142

(二)从“劳资两利”出发需抓住两个环节147

(三)完善“三方机制”,着重解决“三劳”问题148

第六章 上市公司的内部利益关系152

一、上市公司发展的历程152

(一)上市公司的萌芽152

(二)上市公司的发展154

(三)上市公司的特点156

二、上市公司内部矛盾的表现158

(一)大股东的出现引起内部矛盾的转移158

(二)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的三个方面159

三、核心是正确处理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关系162

(一)改造公司治理结构,抑制大股东的“无限权力”162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抑制大股东长期占资163

(三)建立融资新法规,抑制大股东恶意圈钱163

(四)实行分配“三挂钩”,抑制大股东“厚脸薪酬”165

第七章 中外合资企业的内部利益关系168

一、中外合资企业的演变169

(一)中外合资的法律导向169

(二)中外合资的利益基础170

(三)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171

二、中外合资企业的矛盾174

(一)外商“独资化”趋势174

(二)外商“独资化”措施175

三、核心是正确处理外商的“独资”与“垄断”177

(一)抓大放小,明确合资企业的对象和程度178

(二)合分自由,给合资企业以充分的自主权178

(三)完善服务,健全合资企业的协调机构179

(四)依法行事,严防外资借并购搞垄断179

第三编 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第八章 集团公司内部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183

一、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基本情况184

(一)企业集团组建的四种模式184

(二)企业集团的两种基本类型187

二、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利益关系的矛盾188

(一)角色转换与角色定位上的矛盾188

(二)集权与分权上的矛盾190

(三)激励与约束上的矛盾191

三、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矛盾的治理193

(一)把握治理的基本出发点193

(二)明确母公司的角色定位194

(三)规范子公司的企业行为196

(四)集中强化“三大管理”198

第九章 同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202

一、同行企业的历史演变202

(一)中国历史上“同行”的起源202

(二)改革开放前同行的划分203

(三)1978年后同行的情况204

二、同行企业之间的矛盾204

(一)偷窃创新产品的不择手段204

(二)抢占销售市场的明争暗斗205

(三)争夺交易机会的商业贿赂206

(四)诋毁竞争对手的造谣中伤208

三、同行企业矛盾的治理209

(一)“因品利导”,组建“联合舰队”209

(二)先易后难,统一产品标准210

(三)围绕创新产品健全法制211

(四)提高经营者素质,构建“和谐同行”211

第十章 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213

一、供应链的概念与供应链企业的现状213

(一)供应链的概念与变化213

(二)组建供应链的动因与条件214

二、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的矛盾217

(一)供应链联结的基础最为薄弱217

(二)供应商与渠道商的矛盾最为突出218

(三)企业间不良债务的拖欠最为严重222

三、供应链企业间矛盾的治理222

(一)抓住信用建设是治理的基础222

(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是治理的保证224

(三)构建“和谐价值链”是治理的关键225

第十一章 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228

一、中国垄断企业的现状228

(一)中国垄断企业的五个特点228

(二)中国垄断企业改革的结果231

二、中国垄断企业的问题233

(一)治理垄断缺乏统一的思想认识233

(二)自然垄断中行政垄断的因素还太浓235

(三)分拆改革尚未建立起积极的竞争机制236

(四)市场进入仅是稍有松动237

(五)反对垄断价格和分配差距的呼声最高239

三、中国垄断企业问题的治理241

(一)治理垄断先要明确五个问题241

(二)治理垄断以打造“龙头企业”为目标245

第四编 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第十二章 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关系251

一、企业与消费者利益关系的分析252

(一)企业与消费者利益矛盾的根源252

(二)企业与消费者利益矛盾的环境254

(三)企业应是矛盾的主要责任者257

二、企业与消费者利益矛盾的表现259

(一)生产领域主要是“毒污”、“假冒”与“质量”问题259

(二)流通领域主要是“价格欺骗”与“商品歧视”261

(三)服务领域主要是“质量低劣”、“宰客”与“拐骗”263

三、企业与消费者利益矛盾的治理264

(一)思想上要进行营销伦理教育265

(二)法制上要扩大消费者协会的权力266

(三)组织上要探索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形式266

(四)网络上要完善“在线消费”的各项条件268

第十三章 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269

一、企业与政府利益关系的特点分析270

(一)企业与政府的“角色”特点270

(二)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特点274

(三)企业与政府的“利益”特点277

二、企业与政府利益关系的矛盾解剖281

(一)企业要求轻税赋与政府要求保财政281

(二)企业要求市场开放与政府的地方保护285

(三)企业追求利益的非理性与政府监管的非规制289

三、企业与政府利益矛盾的治理对策297

(一)治理前提是转变政府职能297

(二)治理核心是节约政府开支298

(三)治理基础是提高企业素质299

(四)治理目标是重塑政企关系300

第十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303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304

(一)从亚当·斯密的认知到安南“全球契约”的提出304

(二)企业社会责任从“法律”、“道德”到“奉献”的三条边界306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方面308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310

(一)联合国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举措310

(二)中国掀起企业社会责任热的缘由311

(三)中外先见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313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315

(一)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程度较低315

(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政出多门”316

(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严重317

(四)企业社会责任条件悬殊318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320

(一)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目标要远320

(二)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应分阶段推进321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既需激励也需监督322

(四)积极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定323

五、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324

(一)企业迈向新时代的通行证324

(二)企业由单一“经济人”融入“道德人”的一场革命325

(三)企业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326

(四)企业进入优秀行列的战略选择327

参考文献328

后记3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