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吴恩培著(苏州职业大学)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89036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98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73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雁南飞——“两河文明”的交流融合及中原文化与江南土著文化的第一次整合:泰伯的现代解读1
一、历史和文化的双重痕迹1
二、泰伯、仲雍南下时黄河、长江流域各自的文明态势和文化背景之分析2
三、文明的冲突:对文明和野蛮的识见差异及其原因的分析8
四、泰伯籍里的周族部落及其始祖后稷的故事13
五、禅让的背后——不如逃走,无使罪至18
六、飞进历史的小红鸟24
七、释“荆”:《史记》称吴地为“荆蛮”的原因考识兼说从“荆蛮”到“江蛮”28
八、道“蛮”:生存状况的描述及文化歧视的打压33
九、文明的融合:“端委”以治——中原文化与江南土著文化在国家管理层面上的交流39
十、把泰伯推上“至德”祭坛的孔子46
十一、“三以天下让”——历史的妆点与后世的诠释68
十二、泰伯奔之江南的诸说:禅让?避祸?抑或是政治棋盘上的一枚闲子70
十三、《宜侯矢簋》与泰伯奔之江南80
十四、入土未安——后世的争夺86
十五、当代考古的挑战89
十六、尾声:阊门内外92
崛起——勾吴国的崛起及勾吴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第二次交融:吴王寿梦和申公巫臣94
一、泰伯后吴国的权力传递94
二、十九世吴王寿梦执政前典籍关于勾吴国的记载——捆绑在楚国战车上的盾牌97
三、吴入春秋和走出国门,放眼“世界”的第十九世吴王寿梦101
四、历史的补叙:陈国的故事——东方美人与多个男人的纠葛105
五、申公巫臣:阴谋与爱情112
六、楚与中原诸国军事冲突的文化背景以及申公巫臣逃楚奔晋的爱情亡命116
七、晋“联吴制楚”战略的出台及申公巫臣南下勾吴的必然结果——吴、楚反目和勾吴国的崛起123
八、“始通中国”的勾吴:参加晋国反楚联盟的日子128
九、寿梦接班人的艰难选择及其死后墓地的当代之争——“磨子顶”与“D9M1”139
滴血的家族链条——“兄终弟及”的古代阐述:寿梦的嫡系子嗣145
一、曹国子臧的故事在吴国政坛上的投影及诸樊和季札的“让王”曲145
二、二十世吴王:诸樊的“南徙吴”与继承先君反楚之业的“伐楚丧”151
三、楚人弓箭下的死亡之吻——诸樊之死160
四、弭兵的和平之光没照耀着的二十一世吴王馀祭164
五、滴在船上的血:馀祭——被越俘刀砍了的二十一世吴王169
六、馀昧的上台和季札的出使诸国——人文精神的魅力173
七、馀昧和楚灵王:愈拉愈紧的吴楚结180
八、楚国的东扩和吴、楚的战争184
九、淡出历史的对手——沦为孤家寡人的楚灵王188
十、二十二世吴王馀昧的最后岁月及丹徒大港归宿地的争议190
十一、季札及其出逃——承继老问题纠缠下的勾吴国195
狮子回头望虎丘——吴国王室权力的置换:二十三世吴王僚和公子光202
一、寿梦子嗣的考识及吴王僚的身世之谜——寿梦子?寿梦孙?202
二、人格的对比:“贪而躁”的吴王僚与“狡而忍”的公子光206
三、吴、楚“长岸之战”:吴王僚的对楚战争和公子光的渐露头角211
四、公子光身世的学术之争——诸樊子?馀昧子?215
五、吴、楚“鸡父之战”:吴师扬威于鸡父的史实及其文化的阐释217
六、吴、楚“蚕桑之战”:中国古代记录的最早因丝绸生产而引发的经济战争224
七、吴王僚的“外伐楚丧”和公子光的“阴”“有内志”228
八、吴王寿梦当日埋下的种子——慧星袭月,血溅吴宫234
九、充满仇恨的苍凉回眸:狮子回头望虎丘238
大霸——勾吴文化与外来区域文化的第三次融合及春秋时期勾吴兵家文化的集体展示:第二十四世吴王阖闾和他的臣子们241
一、上台之初的安内:王室内部关系的调整241
二、阖闾“兴霸成王”的基本国策与苏州城的诞生245
三、立足已稳的攘外:追杀吴国两公子及与楚国的对抗249
四、建立霸业的人才准备:伍子胥荐孙武253
五、教战斩二妃:阖闾和孙武——各自人格魅力的显现257
六、要离刺庆忌和春秋时吴地的民风260
七、庆忌故事的不同版本及“庆忌”在文化上的意义266
八、吴国对越用兵及楚国伐吴——吴、楚“豫章之战”272
九、楚国对周边国家的欺压和十八国召陵会议“伐楚”动议的未果279
十、吴伐楚:军事背后的多元因素及吴、楚的文化差异——各自的龙、凤图腾崇拜285
十一、大决战:吴军的远征及与楚军的“柏举”之战294
十二、人文精神的比较:吴对伍子胥、孙武的重用和楚对沈尹戌致胜之策的扬弃298
十三、野性的回归:“反夷狄”的吴军及其蛮夷文化的复苏302
十四、文化观念的冲突:申包胥乞秦师和夫概的反叛307
十五、苏州齐门:北威齐国的文化象征315
十六、阖闾之死与墓葬之谜:虎丘山下的历代故事319
孤寂的漂泊者——伍子胥文化角色的切换:从复仇之神的文化传播到“御灾捍患”的江海涛神325
一、20世纪“文革”时胥王庙的拆毁——文化资源的遗失325
二、屡屡卷入楚国政治、文化旋涡中的伍氏家族327
三、楚平王纳子之妇与伍奢的直谏下囚333
四、伍尚的殉父之死与伍子胥的复仇逃亡340
五、奔吴后的伍子胥:浮沉于吴国的政治旋涡345
六、苏州城的建立及其牵延至今的文化:伍子胥在战争设计中的文化交流350
七、“掘墓鞭尸”的负面影响:吴军入郢后的返归野蛮及后世的评论358
八、阖闾的逝去和夫差的上台——伍子胥命运的又一转折368
九、“取”越还是“存”越:吴国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及其分歧374
十、伐齐的争论:吴国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及其分歧的白热化384
十一、伍子胥的水战理论和中国古代最早的海军记载及伍子胥的死亡挽歌389
十二、伍子胥死后:在不同区域形成的不同文化397
十三、直面遗产:伍子胥祠墓的“复建”与吴地春秋时期文化资源的利用429
丰碑——中国兵家文化永恒的理性精神:兵圣孙武子435
一、与问号同行:孙武——久远而模糊的伟人身影435
二、兵家世家的影响:穰苴辕门斩庄贾——孙武教阵斩二妃的范本437
三、逃亡的陈国公子:先祖的渊源——从陈氏到田氏446
四、齐伐莒之战:从田氏到孙氏及孙氏家族的世系轨迹451
五、孙武奔吴:原因?时间?及孙武奔吴时的年龄?453
六、孙武奔吴后的隐居处及《孙子兵法》著述处459
七、《孙子兵法》的理性精神对后世及对今日世界的影响469
八、吴地孙子墓葬地的湮灭宁静和齐地孙子出生地的争夺喧嚣472
九、直面文化资源:思考及其应对477
十、从“两河”文明及中原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冲突探讨《左传》不载孙武的原因480
一、夫差的身世之争及其上台后对阖闾霸业发展基本方针的修改493
坠落的夕阳——霸权召唤下的二十五世吴王夫差及其了却的君王事493
二、“楚围蔡”和“吴伐陈”——攻伐属国的战争:吴、楚争夺又起及楚昭王之死496
三、文化的挑战与“吴来徵百牢”:文明的冲突和文化的碰撞504
四、争夺邾国:夫差的“欲霸中国”与吴、鲁的军事对抗511
五、北进中原:鲁、齐的龃龉及吴国的顺势介入518
六、开筑邗沟及其文化的意义:吴国伐齐的战争准备522
七、吴、鲁伐齐所激化的齐国内乱及齐国对鲁国的报复性打击——齐、鲁曲阜之战526
八、《史记》对齐、鲁之战非历史的叙述:子贡的个人链条式的穿梭外交——“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一个文化戏说版本534
九、开东南学风:夫差时代北学于圣人的吴人言偃——一个游离于吴国政治的文化个案540
十、吴、齐艾陵之战及其在吴国内政上的投影——夫差诛杀伍子胥544
十一、吴孟子丧礼:文化背后的政治及鲁国借之传达出的信息——摆脱吴国的控制549
十二、卫出公“效夷言”:政治背后的文化及鲁、卫、宋结盟和与吴国的却盟557
十三、黄池:文化的对抗——吴国入主中原及越人的偷袭入吴561
十四、霸权的争夺:比祖先的地位及其文化论争——吴、晋文化的碰撞567
十五、黄池盟会争夺霸权的《国语》版叙述——文化论争背后的武力显示575
十六、“伯父”的辉煌:文化和王权的双重认可——周天子对夫差诸侯盟主地位的承认579
十七、吴、楚百年战争的继续及吴国与陈国外交使团的文化碰撞582
十八、缺少动因的吴国对楚国的最后征伐及勾吴特殊环境里长大的楚平王嫡孙熊胜587
十九、“不及四十年,吴当亡”——吴王夫差临终前都未弄懂的政治预言596
二十、夕阳西下——勾吴国的坠落604
幽赞太极 阐释元本——梳理和叙述:在“两河文明”融汇与冲突中的勾吴文化及其思考609
一、交流与碰撞:中华“两河文明”的融汇与冲突之大背景下的文化文本——勾吴国及其文化610
二、勾吴文化的独特性——处在“两河文明”文化交流与文化碰撞的交岔点上618
三、作为母本文化的勾吴文化在后世的转型、嬗变及分流形成的诸多子文化兼及吴文化的架构形式、发展序列和传承关系620
四、文化底蕴:吴文化在整合过程中形成的特点以及从近代上海的崛起看吴文化对后世的影响641
五、历史事件的文化阐述:“两河文明”的冲突所引发的中原文化和勾吴文化的碰撞646
六、勾吴文化的内涵分析之一:“吴”——勾吴文化在后世的浓缩代码及其三千年未改的文化符号667
七、勾吴文化的内涵分析之二:融汇入中国文化的“吴”字及勾吴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673
八、勾吴文化的内涵分析之三:文化栖身的地理平台——阖闾城的建立与勾吴文化的关系叙述683
九、文化的比较:从“楚尾吴头”和“吴头楚尾”说“吴楚”内涵的演变,兼说后世“楚”文化的重叠、位移685
后记——感谢苏州691
热门推荐
- 1034181.html
- 1132758.html
- 667594.html
- 125522.html
- 882449.html
- 3345603.html
- 2881632.html
- 3294590.html
- 925288.html
- 17842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59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5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61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77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15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25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90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6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21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7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