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罪责刑关系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孙道萃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8169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07页
- 文件大小:164MB
- 文件页数:426页
- 主题词:刑法-法的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罪责刑关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问题、语境与路径1
二、刑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沿革4
(一)犯罪和刑罚作为刑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肇始4
(二)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作为刑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变迁6
三、刑法学体系的基本观念与认知方法10
(一)刑法学体系的基本观念10
(二)刑法学体系的认知方法12
四、罪责刑关系的实体内涵与当代意义13
(一)罪责刑关系的静动结构与有机构造14
(二)罪责刑关系的刑法学体系意义18
五、罪责刑关系的静动结构与功能21
(一)犯罪和刑罚的静动关系结构与功能21
(二)犯罪和刑事责任的静动关系结构与功能23
(三)刑事责任和刑罚的静动关系结构与功能28
六、罪责刑关系的立法确认与刑法学体系的实践优化32
(一)罪责刑关系的立法检索及学理纠葛32
(二)刑法学体系的实践优化36
七、以罪责刑关系为核心范畴推动完善中国刑法学体系39
第一编 罪刑关系43
第一章 以罪制刑43
一、以罪制刑的导出43
二、以罪制刑的理论构造之多维具象46
(一)以罪制刑的立法技术进步维度:基于罪刑擅断与刑法规范的考察46
(二)以罪制刑的犯罪学维度:事实依据与规范应对的共生互动50
(三)以罪制刑的犯罪本质特征观维度: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基础地位52
(四)以罪制刑的基本原则维度:罪刑法定原则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拱柱56
(五)以罪制刑的定罪量刑的司法思维模式维度:定罪到量刑的普适性58
三、以罪制刑理念的基本要领及其初步反思60
第二章 以刑制罪63
一、“以刑制罪”的知识谱系63
(一)罪刑关系及其理论构造64
(二)以刑制罪呼之欲出65
(三)以刑制罪的知识推进69
(四)以刑制罪的知识趋于成型71
二、“以刑制罪”的理论逻辑展开74
(一)刑事立法环节的“以刑制罪”:刑罚适当原则的延展75
(二)定罪体系中的“以刑制罪”:定罪的非唯一必然性求证79
(三)量刑环节中的“以刑制罪”:由宣告刑转换到法定刑的有效沟通85
(四)刑法解释环节中的“以刑制罪”:“刑”是解释的对象和目标88
(五)刑事政策语境中的“以刑制罪”:刑法的刑事政策化观念91
(六)“以刑制罪”命题的实践理性92
三、“以刑制罪”的知识形态反思93
(一)“以刑制罪”的知识面貌93
(二)“以刑制罪”的知识隐忧96
四、“以刑制罪”知识形态的教义化展望102
(一)“以刑制罪”的常识常态化102
(二)“以刑制罪”与刑事政策、刑法解释的规范性隔离106
(三)“以刑制罪”与动态刑事归责的功能互动109
(四)“以刑制罪”与立法完善的良性互动113
五、结语115
第二编 罪责关系119
第一章 罪责关系的当代命运119
一、语境、问题意识和路径119
二、罪责关系命题的缘起与理论依据121
(一)罪责关系命题的缘起121
(二)罪责关系成熟的理论基础:“刑事责任是介于犯罪和刑罚的桥梁”122
三、静态罪责关系命题的困局与加剧态势124
(一)罪责要件的理论体系转向肇始124
(二)刑事责任的归责功能“虚化”与责任主义转向125
(三)刑事责任实体空洞化的司法异化困局127
四、罪责关系的动态续构与延拓129
(一)罪责关系命题的当代意义130
(二)激活动态归责理论研究以盘活罪责关系命题131
(三)罪责关系命题的当代延拓134
五、结语136
第二章 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理论构想137
一、苏联刑事责任根据理论的沿革137
(一)苏联刑事责任根据论的启蒙138
(二)苏联刑事责任根据论的发展138
(三)苏联刑事责任根据论的评析141
二、我国“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谱系142
(一)“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肇始142
(二)“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延续143
(三)“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现状145
三、我国“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现实困局与理论转轨146
(一)“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现实困局147
(二)“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研究范式的理论转轨150
四、从“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到动态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知识突围151
(一)刑事责任根据论突围的理论原点是罪责关系151
(二)刑事责任归责理论体系的宏观构想154
(三)刑事责任归责理论体系的现实意义158
五、犯罪构成作为刑事责任归责基础的论证159
(一)刑事责任归责基础的本体解构159
(二)犯罪构成作为归责基础的逻辑证成163
六、刑事责任归责要素的体系建构166
(一)我国刑事责任归责要素的理论评述167
(二)我国刑事责任归责要素的总体置评173
七、结语177
第三章 定罪的理论范畴与体系建构178
一、语境、现状和问题意识178
二、定罪概念的静动“二元模型”与广义的定罪概念的提倡183
(一)定罪概念的谱系考究183
(二)定罪概念的静动“二元模型”解构186
(三)定罪概念“二元模型”的理论意义188
三、正当化事由与定罪法律标准:以定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为切入189
(一)犯罪构成与定罪的既有关系:“犯罪构成是定罪的唯一法律标准”190
(二)正当化事由与定罪法律标准“无缘”的困局检视191
(三)正当化事由的定罪意义和功能195
四、定罪理论的刑法学体系结构展望198
(一)定罪理论体系结构的梳理和思考198
(二)定罪论与犯罪构成论、犯罪论、刑事责任论的体系性结构201
(三)定罪论的实体与程序体系安排204
五、定罪理论的实践体系模型205
(一)定罪理论体系的实践化课题206
(二)定罪对象是定罪事实与规范适用208
(三)定罪目的宜为刑事责任归责214
(四)动态定罪与刑法解释的功能关系与结构219
六、结语223
第四章 恢复性刑事责任观念225
一、语境与问题意识225
二、恢复性刑事责任的教义解构228
(一)恢复性刑事责任的理论根据228
(二)恢复性刑事责任的内涵展开232
(三)研究恢复性刑事责任的意义诠释237
三、恢复性刑事责任观念的存在范围与理论定位242
(一)存在范围相对有限243
(二)理论地位的从属性246
四、恢复性刑事责任观念的实然运作模式解构248
(一)民事责任承担与刑事和解内容的两种模式249
(二)民事责任承担与刑事责任实现的量刑互动模型251
(三)民事赔偿作为常态量刑互动模型的检视253
五、恢复性刑事责任的“和解”观念展望256
(一)刑事责任“和解”的试点与容认256
(二)刑事责任“和解”的立法搁浅258
(三)恢复性刑事责任“和解”的应然建构259
六、结语263
第三编 责刑关系267
第一章 责刑关系的当代境遇267
一、命题缘起与问题意识267
二、动态责刑关系现实化的宏观解构269
三、动态责刑关系现实化的本体具象及完善思考271
(一)刑罚权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动力来源271
(二)刑罚目的是过程与结果的指导观念273
(三)刑罚体系是承前启后的基础载体276
(四)起诉制度是现实流量的程序护理277
(五)刑罚裁量是动态固化的基本方式279
(六)刑罚执行是终端检验的结果保障281
四、动态责刑关系现实化的意义与使命283
第二章 刑罚目的理论体系宏构285
一、报应、预防和“恢复”的刑罚目的理论285
(一)问题的提出285
(二)我国刑罚目的理论的历时性循迹286
(三)我国刑罚目的理论的晚近梳理289
(四)我国刑罚目的理论的拓展性反思294
(五)重构刑罚目的理论的视角转换:从国家本位到国家与社会互动299
(六)报应、预防和“恢复”一体化整合:基于普遍正义观的商谈303
二、刑罚社会文化学呼出“恢复”目的要素309
(一)语境、问题与路径309
(二)刑罚社会文化学的理论考察及启示310
(三)刑罚社会文化学与刑罚目的对接的潜质与意义313
(四)“恢复”宣导与延拓刑罚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功能315
(五)“恢复”目的元素的逻辑结构与体系功能续说319
三、积极一般预防主义的基本逻辑与中国话语325
(一)一般预防主义的理论分野325
(二)积极一般预防主义的理论流变326
(三)积极一般预防主义的基本逻辑展开332
(四)积极一般预防主义的中国话语336
四、结语343
第三章 刑罚体系与结构的制度变革344
一、概念、语境与问题意识344
二、主附加刑模式的历史溯源、国内演进与本质梳理346
(一)苏联“主附加刑模式”的历史溯源346
(二)我国主附加刑模式的立法演进347
(三)我国主附加刑模式的实质解读349
三、主附加刑模式的理性反思及其变革进路351
(一)刑罚方法“主次之分”的理性辨识351
(二)刑罚体系轻重观念的学理逻辑354
四、我国刑罚体系与结构的制度变革357
(一)以刑罚轻重观念重构刑罚体系357
(二)刑罚与保安处分“二元化”的刑罚结构变革360
结论364
一、罪责刑关系的理论探索自审364
二、中国刑法学体系的理论研究展望368
参考文献371
后记406
热门推荐
- 3338145.html
- 1171347.html
- 1024632.html
- 3822927.html
- 488657.html
- 1263758.html
- 1620875.html
- 281684.html
- 329965.html
- 127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89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32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1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74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89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7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17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12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40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