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 李孝聪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7802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15页
  • 主题词:区域地理-历史地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 1

第一章 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10

第一节 中国的内陆腹地——气候、地貌与水系 10

第一章(共计5幅)图1-1 西北地区地势图12

一 甘肃省自然地理环境13

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18

三 青海省自然地理环境26

图1-2 河西地区地势图31

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32

图1-3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35

第二节 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41

一 丝绸之路东段42

图1-4 中国境内丝绸之路示意图48

二 丝绸之路中段49

三 丝绸之路西段53

图1-5 丝绸之路西段主要道路示意图56

小结57

一 西北区域经济开发与人地关系的相关分析59

第三节 区域经济开发、人地关系与城镇分布的地带性59

二 西北地区城镇的地带性分布62

第四节 西北内陆的多元民族文化71

一 新疆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74

二 西北地区特有的文化景观——石窟76

第二章 西南地区:川、渝、滇、黔、藏79

第一节 “盆底”与“屋脊”79

一 不同地理单元的组合80

第二章(共计8幅)图2-1 四川盆地地势图82

图2-2 西南地区地势图86

图2-3 青藏高原地势图92

二 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93

第二节 川陕交通、“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94

一 川陕交通95

二 藏彝孔道——川甘交通98

图2-4 川陕、川甘古代交通路线图99

三 巴蜀通西南边陲之路100

四 西南地区的水路交通105

图2-5 西南地区古代交通示意图107

五 藏区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线及其特点108

一 秦汉时期对巴蜀与西南夷地区的经略110

第三节 西南经济开发、中心城市与政区之变110

二 唐宋时期西南的区域开发和中心城市113

三 南诏对云南的开发和城市布局的影响116

四 元明清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城镇的发展118

五 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122

图2-6 成都历代城址示意图124

图2-7 重庆历代城址示意图126

图2-8 昆明历代城址示意图131

第四节 阶梯式的居住景观与民族文化区136

一 西南地区文化的时空变迁136

二 西南历史民居文化地理143

第一节 黄土的侵蚀与堆积149

第三章 中原地区:陕、晋、冀、鲁、豫149

第三章(共计9幅)图3-1 黄土高原侵蚀示意图151

图3-2 历代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154

图3-3 黄土高原地域图159

图3-4 黄淮海平原地域图170

第二节 崤函之险、“太行八陉”、中原的陆驿与运河176

一 关中东出的孔道——崤函、潼关道176

二 秦晋交通与太行八陉179

图3-5 太行八陉示意图183

三 黄淮海平原的陆驿184

四 中原的运河186

第三节 帝都之薮197

一 先秦时期的王都198

二 历代中原都城199

图3-6 西安历代城址示意图203

图3-7 洛阳历代城址示意图206

图3-8 开封历代城址示意图209

图3-9 北京历代城址示意图213

三 黄淮海平原城市的地域分异214

四 运河城市217

一 陕西文化的地带性221

第四节 中原地区文化的地带性221

二 晋南和代北224

三 豫东与豫西226

四 齐鲁文化分异227

第一节 “九曲回肠”与“吴头楚尾”——长江中下游自然地理231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赣、皖、苏231

第四章(共计9幅)图4-1 长江中下游地势图232

一 湖北历史自然地理233

二 湖南历史自然地理234

图4-2 洞庭湖历史演变示意图236

三 江西历史自然地理238

图4-3 彭蠡泽、鄱阳湖演变示意图239

四 安徽历史自然地理240

五 江苏历史自然地理241

图4-4 长江中下游历代政区演变示意图243

一 商山、武关道245

第二节 “南襄隘道”与“义阳三关”——中原通江南之路245

二 南襄隘道246

图4-5 商山武关道与“南襄隘道”示意图247

三 “义阳三关”249

图4-6 义阳三关示意图250

四 巢淝通道251

图4-7 巢淝通道示意图252

五 邗沟(江淮运河)252

第三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255

一 长江中游流域的都市256

图4-8 南京历代城址示意图263

二 长江下游三角洲的城市与市镇264

图4-9 扬州历代城址示意图267

第四节 经济与文化的整合:江南的人才、民居与园林275

一 江南园林276

二 湖广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表象281

三 湖广文化空间与民居286

第五章 东南沿海地带:浙、闽、台294

第一节 陆架与潮汐——历史自然地理294

第五章(共计7幅)图5-1 东海大陆架示意图296

一 浙江历史自然地理297

二 福建历史自然地理300

图5-2 东南沿海地带示意图301

三 台湾历史自然地理303

图5-3 台湾、澎湖及钓鱼台列岛示意图310

一 江南运河与浙东运河311

第二节 舟船的世界:大陆、内洋与外海的交通311

图5-4 江南运河与浙东运河示意图314

二 闽、浙、赣的交通道路315

三 外洋航路317

四 台陆交通321

第三节 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的选址与经济腹地323

一 浙江的沿海城市325

图5-5 杭州历代城址示意图327

二 福建的沿海城市330

图5-6 福州历代城址示意图332

图5-7 泉州历代城址示意图335

一 浙东村寨340

第四节 大围和小围:浙闽文化景观340

二 闽南围楼347

第六章 岭南地区:粤、桂、海南352

第一节 红土、桑基鱼田:岭南的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352

一 广东历史自然地理352

第六章(共计8幅)图6-1 岭南地区地势图354

图6-2 澳门示意图356

图6-3 香港示意图357

二 广西历史自然地理359

三 历史上的海南与南海诸岛361

图6-4 海南岛地势图364

第二节 中原下岭南之路:珠矶巷与客家迁移的路线366

图6-5 南海诸岛形势图367

图6-6 古代五岭交通道路示意图374

第三节 得风气之先的岭南城市风格和影响375

一 广州377

二 广西380

图6-7 广州历代城址示意图381

三 桂林382

图6-8 桂林历代城址示意图383

四 南宁384

五 柳州385

六 梧州385

第四节 岭南民系与南越文化386

一 广府民系387

二 潮州(福佬)民系390

三 客家民系393

第一节 松、辽与白山黑水——东北历史自然地理与地缘政治结构397

第七章 东北地区:辽、吉、黑397

一 东北历史自然地理398

第七章(共计6幅)图7-1 东北地区地势图402

二 东北三省形成的历史过程403

图7-2 东北政区演变示意图409

第二节 蓟辽走廊和“中东铁路”411

一 蓟辽走廊概述411

图7-3 蓟辽走廊交通示意图416

二 东北地区内的主要道路417

三 中东铁路421

第三节 开埠与移民,东北的城镇体系424

一 清朝以前的东北历代城址424

二 19世纪中叶以来东北城市体系的变迁430

三 中东铁路对东北城市的冲击438

图7-4 哈尔滨城市示意图441

图7-5 长春城市示意图444

图7-6 沈阳古今城址示意图451

第四节 东北亚民族文化圈453

一 古代东北地区的三大族系454

二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东北人文特性458

三 繁荣互动的东北亚文化链条460

一 内蒙古区域464

第一节 逐水草而生——北亚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结构464

第八章 北亚蒙古草原地区464

二 今蒙古区域467

第八章(共计4幅)图8-1 蒙古高原地势图470

第二节 “草原之路”及其过客473

第三节 长城的分布和影响478

一 内蒙古草原上的长城遗迹479

图8-2 中国历代长城分布图485

二 内蒙古区域城市文化过渡带的独特景观486

图8-3 辽上京城址示意图488

图8-4 归化城、绥远城示意图492

第四节 塞外风情494

一 游牧人的生活方式与家庭组织495

二 蒙古语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497

三 蒙古人的姓名文化498

四 蒙古包与蒙古人的住房499

后记5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