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聂竹明著 著
-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61036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98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209页
- 主题词:网络教学-教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缘由2
一、理论诉求:技术环境与学习变革的互动分析2
二、实践归纳:技术支持学习共同体的范式转向3
三、逻辑探寻:精炼共享到开放共生的转向路径4
第二节 选题意义6
一、实践意义:转变观察视角,破解e-Learning现实困境6
二、理论意义:建构共生观念,创新e-Learning认知思维7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8
一、共生教育研究的开拓:“共同生成”意蕴在教育中的表征8
二、共生教育技术研究的萌芽:学习者与技术环境的共生互化12
三、技术支持学习研究的深化:心智模型与技术环境互相塑造17
四、团队学习研究的新解: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生与共存互促23
第二章 重难点问题、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30
第一节 重难点问题30
一、如何辨别共生与共享30
二、如何进行e-Learning实践案例的选择31
三、如何对e-Learning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归纳与演绎31
四、如何分析e-Learning共享困境以及生发共生观31
第二节 研究视角的变换32
一、认知变换:从“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到“学习是实践共同体的参与”32
二、对象变换:从考察个体学习到考察共同体学习36
三、态度变换:从对资源的批判态度到对文化的尊重态度40
四、时间变换:从短时、静态的案例分析到长时、动态的个案跟踪42
第三节 研究方法42
一、方法论上的考虑:理论研究的四个维度与意义43
二、具体方法的运用:实践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52
第三章 e-Learning:学习者与数字化环境共同改变的学习方式57
第一节 e-Learning究竟是什么57
一、e-Learning不仅仅是电子化学习58
二、e-Learning也不仅仅是网络化学习59
三、e-Learning不能包括信息化学习的全部内涵60
四、e-Learning是数字化学习62
第二节 e-Learning技术背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数字化环境64
一、从电子化到虚拟化:数字化环境的不断改变65
二、学习方式:揭示学习活动取向的基本形式67
三、e-Learning兴起:数字化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69
第三节 e-Learning思想根源:与技术环境共同改变的学习思维72
一、学习技术化的思维传统:从培根的经验主义到孔德的实证主义72
二、学习技术化的实践历史:从视听教学运动到自动教学机器75
三、e-Learning的取向变迁:从开发技术环境到建构文化环境78
第四章 “视觉文化网”:在共享基础上成长的e-Learning环境范例81
第一节 以共享为基础:“视觉文化网”共享的资源、日志与交互81
一、共享的资源:“视觉文化网”学习资源81
二、共享的日志:“视觉文化网”学习博客93
三、共享的交互:“视觉文化网”学习社区96
第二节 在共享基础上成长:作为e-Learning环境的“视觉文化网”104
一、从以生为本到和谐相生:在共享基础上生成的技术支持课程的范式105
二、从内容共享到思想共生:在共享基础上成长的博主与博客110
三、从话题共享到生态共生:在共享基础上发展的共同体交互126
第五章 从共享到共生:“视觉文化网”成长中e-Learning的范式凸显141
第一节 网站的功能:不仅共享资源,而且积淀知识与传承文化141
一、从眼睛到心灵:“视觉文化网”支持高阶学习142
二、转换视角审视:网站在于积淀知识与传承文化143
第二节 创造共生的文化环境:信息社会中e-Learning的新范式143
一、传统教育技术观中的技术内涵与思维倾向144
二、文化共生:信息社会中学习与技术融合的转向145
第三节 共生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凸显:多维视角探索的共同趋向147
一、教育技术桥梁论: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促进新智慧的发展147
二、教育技术哲学观:技术与教育的共生互“化”147
三、教育信息化阐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与互相促进148
四、学习文化创新论: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148
五、信息化教育理论:“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149
第六章 共生的e-Learning:意义建构与实践策略151
第一节 共享的e-Learning:难以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学习系统与环境151
一、资源共享:e-Learning发展的基础与动力151
二、共享的e-Learning在构建学习系统与环境上的困境153
第二节 共生的e-Learning:对共享e-Learning困境的克服与超越156
一、对共享方式的拓展:从静态共享到动态共生156
二、对共享内涵的提升:从资源共享到知识共生158
第三节 共生的e-Learning:时代背景161
一、创造性关系:共生时代的知识化对学习者的诉求162
二、信息素养:共生时代的信息化对学习者的诉求163
三、共生意识:共生时代的网络化对学习者的诉求163
第四节 共生的e-Learning:哲学渊源164
一、共生的渊源追溯:词源学、学科渊源与历史渊源的考察164
二、共生的内涵厘定:从生物的异质共存到人的共生性存在167
第五节 共生的e-Learning:基本观念174
一、生命观:生命是在动态的关系中唤醒意义的信息节点175
二、过程观:共生是结合方式动态变迁与共同生成的过程177
三、异质共存观:以差异和对立为前提的相互关联与共存178
四、中和观:共生指向对动态平衡的和谐状态的价值追求180
五、关系观:共生是在对立紧张关系中创造更丰富的关系181
六、生活观:共生的发生域是充满对话与交往的生活世界182
第六节 共生的e-Learning:实践策略184
一、建构生命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生命体验、互动与成长184
二、创建资源丰富的学习情境,支撑知识意义的建构185
三、组建学习者共同体,推进异质共存者的社会协商186
四、鼓励社会实践参与,进行意义与身份的双重建构186
五、开发学习交互活动,形成共同体文化环境与意义187
结束语188
主要参考文献192
后记195
热门推荐
- 123737.html
- 3753077.html
- 528040.html
- 2671680.html
- 458444.html
- 424572.html
- 3577679.html
- 740788.html
- 3702988.html
- 23135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03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03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95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9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88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46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91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0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543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