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言非范畴化 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订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刘正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65138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语言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语言非范畴化 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及其理论意义1
1.1 范畴化与非范畴化1
1.2 非范畴化与语言和认知创新3
1.3 非范畴化的含义5
1.4 非范畴化的特征7
1.5 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13
1.6 非范畴化的理论意义24
第二章 形式—功能错位的非范畴化本质及其转喻协调机制33
2.1 形式—功能错位的主要类型33
2.2 形式—功能错位的非范畴化本质及其不同解释37
2.3 语法构式与转喻的协同作用42
第三章 主观化在非范畴化中的作用49
3.1 句法限制消解49
3.2 句法限制消解的途径51
3.3 主观化对句法限制消解的方式53
3.4 主观性对句法行为的反制约59
3.5 主观化与句法限制的消融61
第四章 指称性与非范畴化66
4.1 名词的指称能力与论元的体现程度66
4.2 动词的指称能力与动词对论元的约束力70
4.3 指示词的指称意义的消失与句式的变化75
4.4 时态的指称意义的消失与时态照应限制的消失78
第五章 非范畴化与汉语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80
5.1 名词的非范畴化与名词的描述功能80
5.2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重叠与名词的并置82
5.3 楹联中的名词短语并置85
5.4 图形与背景逆反87
5.5 ICM与语篇连贯88
第六章 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构式92
6.1 非范畴化:名词由指称向陈述转化的认知机制93
6.2 概念结构的二元性:指称与陈述相互转换的内在条件95
6.3 转喻的视角化(孤立抽象)与语义提取97
6.4 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与可接受性差异100
6.5 从非范畴化角度研究“副词+名词”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02
第七章 非范畴化与“不+名词”构式107
7.1 关于“不+名词”107
7.2 非范畴化与“不+名词”的句法、语义特征109
7.3 “小量”、“大量”与“不+名词”、“程度副词+名词”构式111
7.4 英语中的no具有类似的功能与作用112
7.5 语言缺省、构式强制、转喻与“不+N”112
7.6 “不+名词”的内外在动因115
第八章 非范畴化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短语作状语119
8.1 “名词状语”的形态特征和表现形式120
8.2 “名词状语”的认知基础和功能实现方式121
8.3 “名词状语”为什么不能看成是介词的省略?124
8.4 “名词状语”的使用频率问题125
8.5 “名词状语”是何词性?126
第九章 非范畴化与宾语隐形128
9.1 宾语隐形和宾语空位:两种不同的宾语省略类型128
9.2 宾语隐形后的语义变化特征130
9.3 导致宾语隐形的语义、语用因素133
9.4 动词的语义限制与宾语隐形138
第十章 非范畴化与Vi+NP141
10.1 及物构式的连续体特征142
10.2 非范畴化与Vi+O构式向Vt+O构式靠拢149
10.3 非范畴化与句法限制151
10.4 “逆对关系”理论对意义差别的解释153
10.5 Vi+O构式的能产性以及生产合格句子的条件154
10.6 语义并入、认知显性度与经济性155
第十一章 转喻与宾语变换159
11.1 宾语变换与动宾关系的多样性159
11.2 开放性——语言的基本特征159
11.3 意象性和百科知识性——语义的两个基本特征161
11.4 转喻作为认知方式162
11.5 宾语转换的类型与解释165
第十二章 VO1 +O2构式的生成条件与认知理据再研究176
12.1 非范畴化为动宾结构的词汇化铺平道路176
12.2 O1的语义合并到动词中与VO1的词汇化倾向180
12.3 O1作为卫星成分的限定作用181
12.4 VO1 +O2构式的经济性来源182
12.5 认知凸显度与O2提升184
第十三章 非范畴化与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187
13.1 PSC不是被动句187
13.2 有生主语与无定主语189
13.3 TAM与复杂谓语192
13.4 人际功能与表态句194
13.5 施力者降格与施事隐形196
13.6 图形·背景逆反与受事凸现197
13.7 PSC的非范畴化特征199
第十四章 非范畴化与“同义反复”句式中的特征和态度意义201
14.1 NP+(will)BE+NP的语义特征201
14.2 非范畴化理论的解释203
14.3 汉英两种语言中该构式意义的比较210
第十五章 非范畴化与中动构式215
15.1 形式化理论处理中动构式时的缺陷215
15.2 非范畴化理论对中动构式的解释218
15.3 关于中动构式的几个根本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221
第十六章 非范畴化与虚拟性231
16.1 虚拟性及其表现形式231
16.2 虚拟性的产生机制237
16.3 虚拟性的解释力242
第十七章 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在理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51
17.1 理论建设的最高目标:解释的充分性251
17.2 生成语言学对语言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253
17.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服务研究假设255
17.4 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在理论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56
参考文献259
热门推荐
- 2969379.html
- 1415761.html
- 1265997.html
- 2849982.html
- 1388722.html
- 3770091.html
- 1192241.html
- 3049801.html
- 834092.html
- 32927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7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49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30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88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4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48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49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93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43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5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