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感性:虚拟与现实【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新感性:虚拟与现实
  • 齐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5640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感性认识-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感性:虚拟与现实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感性发展的历史阶段4

二、数字化时代新感性的特点7

三、新感性的价值和意义17

四、新感性未来展望22

第1章 关于感觉和感性命题的哲学史考察1

一、古希腊时期2

二、文艺复兴时期3

三、18—19世纪5

四、20世纪与后现代10

五、21世纪的感性凸起18

第2章 感性的内核和结构23

一、感觉的相关概念和类型24

(一)感觉的第一类型——官能感觉26

(二)感觉的第二类型——实践感觉27

(三)感觉的第三类型——精神感觉29

(四)感觉的第四类型——人一机数字化新感觉31

二、感性的内核31

(一)视觉34

(二)听觉36

(三)味觉37

(四)形和色彩的作用37

(五)点·线·面的作用43

三、感性的结构46

(一)认识结构46

(二)生物结构48

(三)历史性结构50

(四)实践结构52

(五)关系结构54

(六)双向度结构56

(七)非逻辑——逻辑结构58

(八)审美结构59

(九)虚拟结构61

第3章 感性的特征和方法63

一、感性的特征65

(一)感性的个性特征65

(二)感性的布局性66

(三)感性的社会性68

二、感性方法的客观性70

(一)理性有它的局限性70

(二)感性有其方法论上的依据73

(三)感性方法客观地存在着、运动着,并结出灿烂之果74

三、感性方法75

(一)心理结构——矛盾方法76

(二)时间结构——意识流方法77

(三)心理时间方法78

(四)心理空间方法78

(五)错位法80

(六)象征手法83

(七)解构手法85

(八)荒诞手法86

第4章 感性空间89

一、感性空间的内涵和形成90

(一)感性空间的内涵90

(二)感性空间的形成92

二、新感性空间的展现方式和演化阶段93

(一)新感性空间的展现方式93

(二)感性空间的演化阶段95

三、感性空间的特征97

(一)感官性97

(二)直接性与间接性98

(三)不可逆性98

(四)历史性99

(五)遗传性和进化性100

(六)社会性101

(七)分形结构102

(八)生长结构102

四、感性空间——潜在存在与发展的新视野103

(一)感性空间的特征决定了它的潜在存在与发展104

(二)间断性是潜在存在与发展的新视野105

(三)老子的“空”、“无”思想观体现了潜在发展的新视野106

(四)空间问题是西方现代科学革命的突破口106

五、21世纪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战略107

(一)如何在全球化的发展空间中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108

(二)在21世纪全球化时空重组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如何达到共存与共赢109

(三)创新程度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111

第5章 感性文化与东西方文明113

一、感性文化的提出114

二、感性文化和东西方文明117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和感性文化发展登?118

(二)人文环境推动感性文化的发展119

(三)艺术对感性文化的影响120

(四)哲学推动感性文化的发展121

三、感性和文化转型126

四、21世纪是感性文化凸起的时代130

(一)新一代感性文化人的产生130

(二)视像取代语言成为感性文化转型的典型标志131

(三)新的审美文化崛起132

(四)人一机新感性导致认识论和哲学框架的革命133

第6章 新感性与现代艺术137

一、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感性与艺术的关系138

(一)古希腊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139

(二)鲍姻加登的“美学是一门感性认识的科学”139

(三)上承希腊与文艺复兴,下开百世的思想家康德的艺术观140

(四)马克思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141

(五)新感性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142

(六)后现代思想大师利奥塔的美学论述144

二、从西方艺术的三座高峰看感性与艺术145

(一)古希腊雕刻艺术146

(二)欧洲意大利的文艺复兴147

(三)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艺术151

三、新感性和现代艺术154

第7章 数字化时代新感性的二重性161

一、论网络时代的新感性162

(一)感性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62

(二)数字化时代感性的特征165

(三)数字化时代感性发展的二重性171

二、数字化时代的新感性与悖论群176

(一)悖论是事物发展的本质176

(二)数学化时代的新感性与悖论群178

(三)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的力量191

三、科技文明的悖论——审美文化和艺术的价值192

(一)尼采的“艺术是人的本源是生命形而上的活动”195

(二)海德格尔的“技术的本质给人带来,最高的危险”198

(三)马尔库塞的“科技理性使人变成‘单向度的人使社会变成’单向度的社会”200

(四)利奥塔以审美抗拒“非人”化202

第8章 走进大脑生物学时代的新感性207

一、感性与DNA遗传基因208

(一)人的感觉和DNA遗传基因209

(二)脑结构的传递功能与感觉212

(三)DNA遗传基因与专业感觉培养215

(四)感觉——通向世界的窗户216

二、走进大脑生物学的新时代221

(一)“大脑生物学”的新世纪222

(二)“神经递质”的革命223

(三)“DNA芯片”的研制成功224

(四)“网状结构”的发现225

(五)如何改善、拯救和保护大脑227

三、智能模拟要求研究大脑、感觉与知觉229

(一)人工智能的产生发展与感性和人的全面发展230

(二)智能模拟与感性和人的全面发展232

第9章 新感性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235

一、感觉的心理机能与人的创造力236

(一)意象239

(二)梦240

(三)图像241

(四)直觉242

(五)想象242

二、理性的局限性证明只有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发展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44

(一)理性的局限性之一——“理想化”245

(二)理性的局限性表现之二——“唯一性”247

(三)理性的局限性表现之三——“封闭性”248

(四)理性的局限性之四——“不完善性”249

(五)理性的局限性之五——“逻辑性”250

(六)对理性的超越之一——处理好“知识—逻辑—人”三者动态的关系252

(七)对理性的超越之二——在实践中使理性与感性达到整合253

(八)对理性的超越之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54

三、新感性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256

(一)感性与人的本质256

(二)感性与人的“三个尺度”——“物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尺度”259

(三)新感性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70

四、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276

(一)时空与人的全面发展277

(二)数字化与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279

(三)虚拟与创新是人类发展的灵魂288

第10章 新感性与虚拟的未来展望297

一、虚拟现实298

(一)制造业和工程设计领域299

(二)军事领域300

(三)医疗领域302

二、“机器人”懂你——“感性识别”304

参考文献3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