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
  • 魏楚千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711805414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139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码分多址-移动通信-通信系统-技术培训-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CDMA移动通信基础及辅助技术1

第1章 扩频通信技术及Walsh正交码1

1.1 扩频通信一般概念1

1.2 扩频系统的重要指标2

1.3 扩频通信的优点及缺点2

1.4 扩频通信的两个重要理论公式3

1.5 用于二进制码组及波形分析的常用概念4

1.6 直接序列扩频原理及抗干扰分析7

1.6.1 直接序列扩频原理8

1.6.2 直接序列扩频抗干扰分析8

1.7 Walsh正交码9

第2章 分集、交织、时域均衡及Rake接收机11

2.1 分集技术11

2.2 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12

2.3 交织技术13

2.3.1 交织基本概念13

2.3.2 交织工作原理14

2.3.3 分组交织器的性质15

2.4 利用扩频技术实现隐分集15

2.5 时域自适应均衡技术16

2.6 Rake接收机17

2.6.1 多径时延及多径的分离和利用17

2.6.2 Rake接收机工作原理简介18

第3章 3种移动通信多址方式及系统容量19

3.1 移动通信多址方式概述19

3.2 频分多址20

3.2.1 频分多址概念20

3.2.2 FDMA的优点与缺点21

3.3 时分多址21

3.3.1 时分多址概念21

3.3.2 TDMA的优点与缺点22

3.4 码分多址23

3.4.1 码分多址概念23

3.4.2 CDMA的优点与缺点23

3.5 FDMA和TDMA系统的(无线)容量24

3.6 CDMA系统容量25

第4章 IS-95系统及CDMA2000系统中使用的码型27

4.1 CDMA系统中使用的码型的特点27

4.2 IS-95系统中使用的码型28

4.3 CDMA2000-1x系统中使用的码型30

4.4 举例说明用短码和Walsh码区分前向链路的小区和码分物理信道32

参考文献35

第二篇 IS-95、CDMA2000-1x及CDMA2000-1x EV-DO移动通信系统第5章 IS-95移动通信系统36

5.1 IS-95系统的起源及演进36

5.2 IS-95系统空中接口主要性能37

5.2.1 IS-95系统(包括CDMA2000-1x系统及CDMA2000-1x EV-DO系统)工作频段37

5.2.2 中国联通CDMA 800MHz使用频段和信道38

5.2.3 IS-95系统空中接口等的主要性能参数39

5.3 IS-95系统参考模型40

5.4 IS-95系统空中接口41

5.4.1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41

5.4.2 IS-95系统前向链路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41

5.4.3 IS-95系统前向链路组成42

5.4.4 IS-95系统反向链路组成45

5.5 IS-95系统移动台的工作状态及状态转移47

5.5.1 IS-95系统移动台工作状态概述47

5.5.2 移动台的4种工作状态48

5.6 IS-95系统的切换56

5.6.1 切换综述56

5.6.2 软切换57

5.6.3 IS-95A系统软切换60

5.6.4 软切换中导频集的维护62

5.6.5 硬切换63

5.7 IS-95系统功率控制64

5.7.1 功率控制概述64

5.7.2 反向链路功率控制67

5.7.3 前向链路功率控制69

第6章 CDMA2000-1x移动通信系统70

6.1 CDMA2000概述70

6.2 CDMA2000-1x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70

6.3 CDMA2000-1x的系统结构71

6.4 CDMA2000-1x系统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的接口73

6.5 CDMA2000-1x系统分组域核心网74

6.6 CDMA2000-1x系统空中接口协议结构75

6.6.1 空中接口协议结构概述75

6.6.2 逻辑信道的作用及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的映射76

6.6.3 物理信道77

6.6.4 CDMA2000-1x系统的无线配置77

6.7 CDMA2000-1x系统空中接口物理层78

6.7.1 CDMA2000-1x系统相对于IS-95系统的技术改进78

6.7.2 CDMA2000-1x系统前向链路物理信道79

6.7.3 CDMA2000-1x系统前向链路的解复用、扩频与射频调制88

6.7.4 CDMA2000-1x系统反向链路物理信道90

6.7.5 CDMA2000-1x系统反向链路的复扩频及HPSK射频调制95

6.7.6 Turbo编码简介98

6.8 CDMA2000-1x系统空中接口数据链路层简介99

6.8.1 LAC子层99

6.8.2 MAC子层100

6.9 CDMA2000-1x系统接入过程的状态控制102

6.10 CDMA2000-1x系统中的功率控制104

6.11 CDMA2000-1x系统中的切换105

6.12 CDMA2000-1x系统分组数据传输107

6.12.1 CDMA2000-1x系统分组网的功能模型107

6.12.2 点到点协议108

6.12.3 CDMA2000-1x系统中采用简单IP的分组网接入方式109

6.12.4 CDMA2000-1x系统中采用移动IP的分组网接入方式110

6.13 CDMA2000-1x系统的链路预算112

6.13.1 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预算的共性内容112

6.13.2 反向链路预算举例120

6.13.3 前向链路预算举例121

第7章 CDMA2000-1x EV-DO移动通信系统123

7.1 CDMA2000-1x EV-DO综述123

7.1.1 从CDMA2000-1x向EV-DO的演进123

7.1.2 EV-DO设计思想124

7.2 CDMA2000-1x EV-DO的系统结构125

7.2.1 接入终端126

7.2.2 无线接入网126

7.2.3 分组核心网127

7.3 CDMA2000-1x EV-DO系统的会话与连接概念及空中接口协议简介129

7.3.1 信息传送方式——EV-DO系统的会话与连接129

7.3.2 EV-DO系统空中接口7层协议简介130

7.4 CDMA2000-1x EV-DO系统空中接口物理层130

7.4.1 前向信道130

7.4.2 前向信道时隙结构131

7.4.3 前向信道构成131

7.4.4 反向信道137

7.5 CDMA2000-1x EV-DO空中接口各层协议间的数据封装144

7.6 CDMA2000-1x EV-DO系统关键技术147

7.6.1 前、反向不同多址方式147

7.6.2 自适应调制编码147

7.6.3 HARQ与提前终止技术相结合147

7.6.4 多时隙传输148

7.6.5 多用户调度149

7.6.6 虚拟软切换149

7.6.7 速率控制150

7.6.8 前向链路功率分配及反向链路功率控制151

7.7 CDMA2000-1x EV-DO Release A简介153

7.7.1 EV-DO Release O设计上的局限性153

7.7.2 EV-DO Release A的改进154

7.8 移动通信系统间干扰分析方法及干扰预防措施155

7.8.1 系统间干扰155

7.8.2 系统间干扰的预防159

参考文献160

第三篇 WCDMA移动通信系统161

第8章 WCDMA系统构成161

8.1 WCDMA系统概述161

8.1.1 WCDMA的工作频段及主要技术特点161

8.1.2 WCDMA(R99)的技术特点162

8.2 WCDMA系统网络结构及主要接口163

8.2.1 WCDMA系统网络结构163

8.2.2 WCDMA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接口164

8.3 UTRAN的基本结构165

8.3.1 RNC165

8.3.2 RNC的功能166

8.3.3 Node B的功能167

8.4 UTRAN的接入层与非接入层协议概念167

8.5 WCDMA的核心网结构168

8.5.1 WCDMA核心网的演进168

8.5.2 R99版核心网结构168

8.5.3 R4版核心网结构173

第9章 WCDMA系统空中接口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177

9.1 数据链路层178

9.1.1 传输信道178

9.1.2 讨论Uu接口各层时常用概念179

9.1.3 媒体接入控制子层184

9.1.4 无线链路控制子层186

9.1.5 分组数据会聚协议188

9.1.6 广播/多播控制协议188

9.2 网络层188

9.2.1 RRC子层189

9.2.2 RRC子层主要功能190

9.2.3 RRC子层协议状态模型190

9.2.4 RRC子层处理过程192

第10章 WCDMA系统空中接口物理层196

10.1 WCDMA系统空中接口的信道化码与扰码196

10.1.1 WCDMA系统空中接口的信道化码196

10.1.2 WCDMA系统空中接口的扰码198

10.2 同步码201

10.3 物理信道202

10.3.1 下行链路物理信道203

10.3.2 上行链路物理信道209

10.3.3 物理信道间的时序关系213

10.3.4 物理信道小结214

10.4 物理层信道编码和复用214

10.4.1 下行链路物理层信道编码和复用214

10.4.2 上行链路物理层信道编码和复用218

10.5 扩频、加扰码和射频调制220

10.5.1 下行链路物理层扩频、加扰码和射频调制221

10.5.2 上行链路物理层扩频、加扰码和射频调制221

第11章 WCDMA系统物理层通信流程224

11.1 位置更新简介224

11.2 网络及小区选择与重选简介225

11.2.1 网络选择与重选225

11.2.2 小区选择与重选225

11.3 WCDMA系统的切换227

11.4 W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233

11.4.1 功率控制对于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的影响233

11.4.2 W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233

11.5 随机接入过程237

第12章 HSDPA简介240

12.1 HSDPA基本概念240

12.2 HSPA演进241

12.3 HSDPA关键技术241

12.3.1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241

12.3.2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技术243

12.3.3 快速多用户调度244

12.3.4 信道传输码分复用与时分复用245

12.3.5 高速功率分配246

12.4 HSDPA新增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247

12.5 HSDPA物理层通信流程249

12.6 HSDPA移动性管理简介250

参考文献250

第四篇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252

第13章 TD-SCDMA系统252

13.1 TD-SCDMA标准的形成252

13.2 TD-SCDMA的工作频段(中国)253

13.3 TD-SDMA主要技术特点253

13.4 TD-SCDMA与WCDMA在系统结构上的相似性254

13.5 TD-SCDMA系统关键技术简介255

13.6 TD-SCDMA系统帧结构256

13.6.1 TD-SCDMA帧结构有关参数持续时间256

13.6.2 子帧结构257

13.6.3 TD-SCDMA系统中4种不同时隙257

13.7 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260

13.7.1 传输信道260

13.7.2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261

13.7.3 物理信道262

13.8 物理层信道编码与复用264

13.9 数据调制、扩频、扰码与载频相乘268

13.9.1 数据调制、扩频与扰码268

13.9.2 子帧形成与实部、虚部分离270

13.9.3 载频相乘270

13.10 TD-SCDMA系统的4种特殊用途码271

第14章 TD-SCDMA系统物理层通信流程272

14.1 小区选择过程272

14.2 上行同步过程273

14.2.1 上行同步定义273

14.2.2 实现下行同步是上行同步的前提274

14.2.3 上行同步建立274

14.2.4 上行同步保持276

14.2.5 上行同步对于TD-SCDMA系统的意义276

14.3 随机接入过程276

14.4 功率控制过程277

14.4.1 开环功率控制277

14.4.2 闭环功率控制278

第15章 TD-SCDMA关键技术280

15.1 智能天线技术280

15.1.1 智能天线起源280

15.1.2 智能天线(以TD-SCDMA系统中使用的智能天线为例)的基本概念280

15.1.3 自适应智能天线与多波束智能天线281

15.1.4 智能天线的优点282

15.1.5 TD-SCDMA系统智能天线工作原理简介283

15.1.6 TD-SCDMA系统智能天线主要技术参数283

15.1.7 智能天线的不足285

15.2 多用户检测技术286

15.2.1 多用户检测基本概念286

15.2.2 联合检测技术与干扰消除技术286

15.2.3 TD-SCDMA系统中的联合检测技术287

15.2.4 TD-SCDMA系统中联合检测技术的特点287

15.2.5 联合检测技术的不足288

15.3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288

15.3.1 信道分配概念288

15.3.2 3种信道分配方式289

15.3.3 慢速动态信道分配与快速动态信道分配289

15.3.4 动态信道分配实用技术简介290

15.3.5 TD-SCDMA系统中的动态信道分配技术291

15.3.6 应用DCA技术时注意事项294

15.4 接力切换技术294

15.4.1 TD-SCDMA系统采用的切换种类294

15.4.2 接力切换的测量295

15.4.3 接力切换的判决过程295

15.4.4 接力切换的执行过程296

第16章 TD-SCDMA系统无线网络规划特点298

16.1 TD-SCDMA系统无线网络规划概念和基本内容298

16.1.1 TD-SCDMA系统无线网络规划概念298

16.1.2 TD-SCDMA系统无线网络规划基本内容298

16.1.3 TD-SCDMA系统服务质量299

16.2 TD-SCDMA系统无线网络初步规划300

16.2.1 无线网络初步规划的流程300

16.2.2 环境与业务划分301

16.3 链路预算与容量设计基本概念301

16.3.1 链路预算基本概念301

16.3.2 容量设计基本概念302

16.4 GSM系统链路预算及容量设计特点303

16.4.1 GSM系统链路预算特点303

16.4.2 GSM系统容量设计特点303

16.5 WCDMA系统链路预算及容量设计特点304

16.5.1 WCDMA系统无线网络规划特点304

16.5.2 WCDMA网络中覆盖与容量的关联304

16.5.3 WCDMA网络中的呼吸效应307

16.5.4 WCDMA系统链路预算特点307

16.5.5 WCDMA系统链路预算举例311

16.5.6 WCDMA系统容量设计特点311

16.6 TD-SCDMA系统无线网络规划特点312

16.6.1 导致TD-SCDMA与WCDMA在无线网络规划方面存在共性的因素312

16.6.2 导致TD-SCDMA与WCDMA在无线网络规划方面存在差异的因素313

16.6.3 TD-SCDMA系统无线网络规划特点313

16.7 TD-SCDMA系统链路预算特点315

16.7.1 传播模型的选择315

16.7.2 链路预算中各个参数的含义316

16.7.3 链路预算举例319

16.8 TD-SCDMA系统容量设计特点324

16.8.1 软容量与硬容量325

16.8.2 估算TD-SCDMA系统容量的一种方法325

16.9 TD-SCDMA系统无线网络详细规划简介329

16.10 TD-SCDMA系统的多载波方案330

16.10.1 逻辑小区叠加方案330

16.10.2 N载波方案331

16.10.3 N载波方案优点331

16.11 TD-SCDMA系统室外单元拉远技术332

16.11.1 一体化机方式333

16.11.2 室外单元拉远方式333

第17章 TD-SCDMA的优势与不足336

17.1 TD-SCDMA在我国应用的频率资源优势336

17.1.1 我国3G频谱按FDD和TDD划分情况336

17.1.2 TD-SCDMA在我国的频率规划优势337

17.2 TD-SCDMA技术的优势338

17.3 TD-SCDMA技术的不足342

参考文献344

附录 英文缩写词释义3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