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 黄海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9000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13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229页
  • 主题词:传统文化-关系-中医学-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文化”界说1

二、“中医”界说2

三、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4

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中医学关系的意义5

第一章 传统易学与中医7

第一节 易学内容7

一、《周易》的构成7

二、“周易”的含义9

三、《周易》的性质11

四、《周易》的哲学意义12

第二节 医易同源13

一、医易的始祖与成书13

二、医易同源的实践活动14

三、医易同源的哲学思想基础14

四、医易妙用15

第三节 易道与中医阴阳学说16

一、易以道阴阳16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原理1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18

四、阴阳学说在《伤寒论》中的运用19

第四节 象思维与传统医学21

一、整体性思维22

二、功能性思维23

三、形象性思维24

四、变易性思维25

第五节 《周易》三才观与中医天人相应观27

一、《周易》三才论27

二、人与自然界28

三、人与社会29

四、人身小宇宙29

第六节 易道与中医组方用药30

一、三才封髓丹30

二、交泰丸30

三、清震汤31

第二章 道家思想与中医32

第一节 道家宇宙观与中医整体观32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32

二、阴阳之道与道统万物34

三、气之聚散与中医34

四、道家和谐观与中医调养观35

第二节 道家思想与中医身心观36

一、道家哲学境界与中医形神观36

二、道家知慧境界与中医清心养神观37

三、道家宽让境界与中医顺应观39

四、道家社会理想与中医和谐观40

五、道家心灵净化与中医养生观43

第三节 中医术语命名与道家道教思想44

一、命名源于归真返朴思想45

二、命名体现道家养生学说45

三、命名反映宗教思想45

四、化裁典故传说46

五、借用相关词语46

第三章 元气论与中医48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元气论48

一、太初与气48

二、“道生一”与“阴阳之气”49

三、“精气”说的产生与发展50

四、“元气”说的产生与发展50

第二节 元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52

一、元气学说与万物生成52

二、元气学说与天人相应54

三、元气学说与人体生理功能56

四、元气与病因、病机学说57

五、元气与诊治59

六、元气与药理59

第三节 “气”的功用与性能60

一、万物生化,悉由合散60

二、出入升降,无器不有61

三、气生万物,皆摄五行阴阳62

第四节 徐大椿的元气论63

一、对元气学说及寿命的阐释63

二、对元气盛衰与疾病关系的阐述64

三、关于元气的护养64

第五节 元气学说与中医命门学说65

一、命门含义与元精所藏65

二、命门诸说与整体论66

三、《轩岐救正论》命门与元气说67

第四章 儒家文化与中医69

第一节 中庸之道与中医学体系69

一、中庸之道69

二、中庸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0

第二节 笃谨孝道与传统老年医学72

一、儒家孝文化72

二、儒家孝文化与传统老年医学的形成和发展73

三、儒学孝文化对传统老年医学影响的特点74

四、传统敬老思想与性命双修74

第三节 施行仁术与传统医学伦理75

一、儒家“仁”的核心内容75

二、“仁”德治病的指导思想与宗旨76

三、济世“仁术”的实践77

第四节 音乐教化与中医78

一、传统音乐教化78

二、传统音乐与中医学80

第五节 “太极图说”与“命门学说”81

一、太极图说81

二、命门学说讨论82

三、命门学说讨论的意义84

第六节 “气化理论”和运气学说84

一、中医气化论与张载的“气化理论”84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与原因87

三、中医运气学研究的兴起与因素87

四、受理学学风影响的医学学派88

第五章 佛教与中医90

第一节 佛教世界观与中医认识论90

一、佛教四大与中医五行91

二、缘起法与天人相应观在思维方式上的相似性92

第二节 大慈大悲与救死扶伤93

一、中医古籍命名与佛教慈悲思想93

二、佛教人生观与中医道德观93

三、中医古籍对佛教医学内容的吸收94

第三节 佛教三学与中医养生学95

一、佛教“三学”与中医养生观95

二、四谛、五蕴与十二因缘96

三、三学与中医养阴学97

四、清心静性与静以养生98

第四节 佛教素食制度与中医饮食观99

一、倡导素食制度99

二、素食心理因素100

三、素食生理因素100

四、素食与中医养生102

第五节 密宗与中医学104

一、密宗的名称与内涵104

二、密宗的修法105

三、密宗与中医学108

第六章 语言阐释与中医110

第一节 中医人体部位名称的文化模式110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渗透110

二、“师法自然”的思维模式112

三、援物比类的模拟方式113

四、向善趋美的美学观115

第二节 中医名词术语文化解析——五脏116

一、藏象的原理及其涵义116

二、五脏的命名与功用、内涵117

三、五脏与五行120

四、五脏命名研究的意义120

第三节 中医名词术语命名音义与中医原理121

一、中医名词术语的音义原理121

二、一字多音现象的音义关系121

三、历史上的语音演变情况122

四、从俗从众的语音演变趋势123

第四节 中医名词术语字形字义与医学涵义124

一、“荣”与“营”124

二、中医名词术语名义考127

第五节 中医书名名义考128

一、《黄帝内经》书名含义128

二、《素问》书名含义诸说130

三、《灵枢》等的书名含义131

第七章 古典文学与中医133

第一节 古代语言文学与中医的交融133

一、语言功底与医道133

二、文体知识与医籍135

三、医文兼通与义理互融136

第二节 诗词与中医药137

一、药名诗137

二、药名词140

三、医药诗歌的作用141

第三节 散文、小说、戏剧与中医药143

一、散文与中医药143

二、小说与中医药144

三、戏曲与中医药146

第四节 民间文学与中医药147

一、药名隐语147

二、药名民歌148

三、药名典故149

四、药名对联149

五、药名谜语151

六、药名书信151

第五节 文学修养与疗养作用152

一、诗贵传神与中医养神152

二、净化心灵与静心养气154

三、文学的趣味性、欣赏性及其特殊功能154

第八章 性命情性与中医157

第一节 性命情性与中医情志论157

一、传统性命学说与中医性命观157

二、中医情志论与传统道德修养观159

第二节 性命情性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161

一、中医情志病因病机学说161

二、情志与疾病162

第三节 情志调理与中医心理疗法166

一、早期心理疗法与中医情志相胜理论166

二、情志相胜疗法167

三、暗示疗法169

第四节 性情修养与中医养生保健171

一、正确的人生观171

二、移情易性171

三、节制与疏导情志173

第九章 饮食文化与中医175

第一节 食药同源175

一、食药同源与发展175

二、古籍中关于饮食文化与药物的记载177

第二节 饮食文化与《黄帝内经》178

一、主副食合理搭配的膳食结构178

二、顺天合宜有节的饮食心态179

三、综合制宜的饮食方式180

第三节 食疗发展与食疗原则181

一、传统食疗的发展181

二、饮食性味184

三、谨和五味186

四、历代医著中所倡导的食疗原则187

第十章 气功与中医190

第一节 早期气功修炼与健身190

一、早期气功修炼神话传说190

二、气功导引与疾病治疗的探索与运用190

三、气功起源及其发展192

第二节 气功发展与传统哲学193

一、气功理论基础193

二、气功理论渊源196

三、气功医疗实践198

第三节 气功的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200

一、气功的文化内涵200

二、气功的定义202

第四节 气功与中医理论203

一、气功的理论基础203

二、医学气功的特点205

三、医学气功中特异现象的理据206

四、气功三调原理207

五、健身气功的效应210

后叙211

主要参考文献2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