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兰州市志 第2卷 自然地理志【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兰州市志 第2卷 自然地理志
  • 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自然地理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311014395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81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5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兰州市志 第2卷 自然地理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辑要7

第一篇 区域地质32

第一章 地层32

第一节 前古生界36

一、前长城系——马啣山群37

二、长城系——皋兰群和兴隆山群38

三、蓟县系——花石山群41

四、震旦系——杏儿沟群41

第二节 古生界42

二、奥陶系43

一、寒武系43

三、志留系44

四、泥盆系45

五、石炭系45

六、二叠系47

第三节 中生界48

一、三叠系48

二、侏罗系49

三、白垩系50

第四节 新生界51

一、第三系51

二、第四系53

一、前古生代侵入岩岩体56

第一节 侵入活动与侵入岩56

第二章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56

二、早古生代侵入岩岩体57

第二节 火山活动与火山岩60

一、前寒武纪火山活动与火山岩60

二、早古生代火山活动与火山岩61

三、晚古生代及以后的火山活动62

第三节 脉岩62

一、伟晶岩62

二、石英脉62

三、细晶岩62

五、其它63

四、云煌岩63

第三章 区域构造64

第一节 褶皱构造65

一、前加里东期65

二、加里东期67

三、燕山期67

四、喜马拉雅期69

第二节 断裂构造69

一、前加里东期70

二、加里东期70

三、印支期74

四、燕山期74

五、喜马拉雅期76

第一节 前中元古代79

第四章 区域地质发展史79

第二节 中、晚元古代80

第三节 早古生代80

第四节 晚古生代82

第五节 中生代83

第六节 新生代83

第二篇 地貌86

第一章 石质山地86

第一节 西部石质山地86

第二节 西北部石质山地88

第三节 北部石质山地89

一、关山——七道梁90

第四节 南部石质山地90

二、兴隆山92

三、马啣山93

第五节 中部弧形石质山地94

第六节 中、南部土石山地95

第七节 俞家湾穹窿山地96

第二章 黄土丘陵98

第一节 大通河西岸黄土山梁区98

第二节 庄浪河西部黄土山梁区98

一、红岭——大岭黄土梁99

二、盘道岭黄土梁99

三、墩岭湾——包家尖岭黄土梁100

四、高岭——金宝岭黄土梁101

一、庄浪河东部黄土梁峁丘陵区102

第三节 黄河以北黄土梁峁丘陵区102

二、皋兰县中部黄土梁峁丘陵区104

第四节 榆中北山黄土山梁区106

一、北部黄土山梁沟谷区107

二、东北垲坪——若笠——曹岘黄土山梁区109

三、东部黄土山梁区109

四、东南中连川——武家窑——韦营黄土山梁区109

五、南部黄土山梁沟谷区110

六、西部黄土山梁沟谷区111

第五节 兴隆山——七道梁北麓黄土梁川区111

第六节 秦王川、榆中断陷盆地112

一、秦王川断陷盆地112

二、榆中断陷盆地113

第三章 河流谷地117

第一节 黄河谷地117

一、兰州段的峡谷117

二、兰州段的盆地120

三、兰州河谷盆地两岸的名山125

第二节 庄浪河谷地126

一、富强堡峡谷段127

二、永登宽河谷段127

三、野狐城——苦水河谷段128

四、周家庄——河口峡谷段128

第三节 湟水谷地129

一、上游段130

第四节 苑川河谷地130

三、中下游段131

二、中游段131

第五节 大通河谷地132

一、连城以上峡谷段132

二、连城——窑街段132

三、享堂峡133

第三篇 气候136

第一章 气候概况与成因136

第一节 气候概况136

第二节 干旱气候成因137

第一节 太阳辐射与日照139

一、太阳辐射139

第二章 气候特征139

二、日照140

第二节 气温143

一、气温地区分布143

二、气温年变化143

三、气温日变化145

四、积温145

五、气温极值147

第三节 地温与冻土148

一、地面温度148

二、地中温度148

三、土壤冻结与解冻148

一、降水量的地区分布151

第四节 降水151

二、降水量的时序变化153

三、降水日数155

四、降水强度157

五、降雪与积雪157

第五节 湿度与蒸发158

一、相对湿度158

二、蒸发160

第六节 风160

一、最多风向和平均风速160

二、风向、风速的年变化160

三、风向、风速的日变化160

四、大风和沙尘暴161

第七节 大气污染166

一、影响大气污染的自然地理环境166

二、兰州河谷大气污染状况166

第三章 气候区划与物候168

第一节 兰州农业气候分区168

第二节 四季与物候170

一、四季170

二、物候170

第三节 谚语172

一、气象谚语173

二、农事谚语176

第一节 黄河兰州段水系180

第四篇 水文180

第一章 黄河180

第二节 水位185

第三节 径流188

一、径流来源188

二、径流的时序变化189

第四节 洪水191

一、洪水来源191

二、洪水的变化192

三、洪水调查与历史洪水193

第五节 泥沙197

一、水温201

第六节 水温与冰情201

二、冰情202

第二章 黄河(兰州段)支流204

第一节 湟水204

第二节 大通河204

第三节 庄浪河207

第四节 咸水河210

第五节 李麻沙沟211

第六节 雷坛河211

第七节 关潭河沟211

第八节 苑川河212

三、龛谷峡河215

二、苟家河215

一、水波河215

四、兴隆峡河216

五、分壑岔河216

六、曳木岔河216

七、黑池(石)沟河217

八、巴石沟河217

第九节 蔡家河217

第十节 榆中北部山区河流219

第十一节 其他支流219

一、官川河219

二、洮河支流220

第一节 基岩裂隙水221

第三章 地下水221

第二节 黄土丘陵区潜水222

第三节 沟谷潜水223

一、兴隆峡223

二、龛谷峡223

三、徐家峡223

四、水磨沟223

五、牌楼沟224

六、小川沟224

七、大川沟224

八、马家坪沟224

九、倒水沟224

十一-、磨峡沟225

十、咸水河225

十二、榆中北山地区沟谷潜水226

第四节 河谷潜水226

一、大通河河谷潜水227

二、庄浪河河谷潜水227

三、苑川河河谷潜水227

四、黄河河谷潜水227

第五节 山前倾斜平原潜水229

一、榆中盆地潜水229

三、秦王川盆地承压水230

二、庄浪河谷上新统马家坪向斜承压水230

一、黄涝池向斜承压水230

第六节 承压水230

二、秦王川盆地潜水230

第七节 泉231

一、五泉231

二、后五泉232

三、红泥沟(泉)232

四、方家泉232

五、万眼泉232

六、太白泉233

七、龙泉233

八、石洞寺泉233

十一、兰州地区主要基岩裂隙泉234

十、矿泉234

九、水阜泉234

第五篇 土壤238

第一章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238

第一节 土壤分类系统238

第二节 土壤分布规律239

一、南部地区土壤分布规律239

二、北部地区土壤分布规律240

三、西部地区土壤分布规律240

二、土壤特征241

二、土壤特征241

一、成土环境241

第二节 亚高山草甸土241

一、成土环境241

第一节 高山草甸土241

第二章 土壤类型的理化特征241

第三节 灰褐土242

一、成土环境242

二、土壤特征242

第四节 栗钙土244

一、成土环境244

二、土壤特征244

第五节 灰钙土246

一、成土环境246

二、土壤特征247

二、土壤特征250

一、成土环境250

第六节 黄绵土250

第七节 灌淤土251

一、成土环境251

二、土壤特征251

第八节 红粘土255

一、成土环境255

二、土壤特征255

第九节 黑垆土257

一、成土环境257

二、土壤特征257

一、成土环境259

二、土壤特征259

第十节 盐土259

第三章 土壤养分261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261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261

二、有机质含量分级261

第二节 土壤氮素262

一、氮素含量262

二、氮素含量分级262

第三节 土壤磷素262

一、磷素含量262

二、磷素含量分级262

一、微量元素含量263

第五节 土壤微量元素263

一、钾素含量263

二、钾素含量分级263

第四节 土壤钾素263

二、各土类微量元素含量分析264

第四章 土壤资源265

第一节 土壤资源评价265

一、评价参数265

二、评价结果265

第二节 土壤资源存在问题267

一、土壤次生盐渍化267

二、土壤污染267

四、工业废渣危害268

三、土壤资源退化268

第六篇 植被270

第一章 兰州地区植被特征270

第一节 植被演替270

一、早第三纪植被270

二、晚第三纪植被271

三、早更新世植被271

四、中更新世植被272

五、晚更新世植被272

六、全新世植被273

第二节 植被区系特征274

一、植物区系科属组成特点274

二、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组成特点278

三、兰州植物区系总的特点282

第一节 自然植被284

一、寒温性针叶林284

第二章 主要植被类型284

二、温性针叶林285

三、落叶阔叶林286

四、落叶阔叶灌丛287

五、常绿阔叶灌丛291

六、草原植被292

七、荒漠植被295

第二节 自然植被垂直分布特征297

一、兴隆山、马啣山垂直带297

八、草甸297

二、连城奖俊埠山垂直带299

第三节 栽培植被300

一、大田作物300

二、蔬菜作物301

三、果树301

四、瓜类301

第四节 植物资源302

一、药用植物302

二、观赏植物302

三、食用及原料植物302

四、用材及造林树种302

五、绿肥饲料植物302

六、绿化植物303

第一章 兰州地区脊椎动物306

第一节 兰州地区脊椎动物名录306

第七篇 脊椎动物306

第二节 脊椎动物区系334

第三节 古脊椎动物化石334

一、鱼类335

二、爬行类335

三、鸟类336

四、哺乳类336

第四节 脊椎动物研究史339

第一节 鱼类342

一、引进品种342

第二章 主要经济动物342

二、土著种344

第二节 两栖类和爬行类345

一、珍稀经济两栖动物345

二、经济有益爬行动物346

第三节 鸟类346

一、保护的珍稀鸟类346

二、狩猎鸟类349

三、食虫鸟类349

四、观赏鸟类350

第四节 兽类351

一、珍贵保护兽351

二、毛皮兽355

三、有害兽356

第三章 野生动物保护357

第一节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7

第二节 永登县连城(竹林沟)自然保护区358

第三节 黄河兰州段候鸟保护区359

第八篇 自然灾害362

第一章 旱灾362

第一节 干旱类型362

第二节 兰州地区干旱纪实364

第二章 雹灾369

第一节 降雹的特点369

一、降雹次数多369

第二节 冰雹的源地和移动路线370

二、降雹期长370

第三节 雹灾纪实372

第三章 暴雨与洪水377

第一节 暴雨的地区分布377

第二节 暴雨、洪水灾害纪实379

第四章 霜冻、低温和风灾384

第一节 霜冻384

第二节 低温386

第三节 风灾387

第五章 地震390

第一节 地震统计390

第二节 地震灾害纪实390

第一节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396

第九篇 机构396

第一章 科研机构396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397

第三节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397

第四节 甘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398

第五节 兰州地震博物馆398

第二章 教学机构400

第一节 兰州大学地理系400

第二节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401

第三章 管理机构402

第一节 甘肃省地震局402

第二节 甘肃省地质矿产局402

第四节 兰州市气象局和气象台403

第三节 兰州中心气象台403

第五节 兰州市地震工作机构405

附录408

一、1991年~1997年兰州市气象、地震工作纪略408

二、甘肃气候变迁424

三、兰州地区地震区划431

四、兰州市郊鸟类群落廿年演替435

五、汉金城郡乌亭逆水、涧水考449

六、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459

七、主要参考书及资料目录470

编后记473

《兰州市志》编纂说明4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