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学 第2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杨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22996X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249MB
- 文件页数:433页
- 主题词: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态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命与生物圈1
一、生命的起源1
二、生物的多样性2
三、生物圈2
第二节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3
一、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3
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5
思考题9
推荐阅读文献10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1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11
一、环境的概念11
二、环境的类型12
三、环境因子分类13
四、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13
第二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13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3
二、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15
第三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2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2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7
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4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8
思考题43
推荐阅读文献43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44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44
一、生物种的概念44
二、种群的概念45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47
一、种群密度47
二、种群统计学48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54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57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62
第四节 种群调节65
一、气候学派65
二、生物学派65
三、自动调节学说66
思考题67
推荐阅读文献67
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68
第一节 生活史概述68
一、个体大小68
二、生长与发育速度69
三、繁殖71
四、扩散72
第二节 繁殖成效74
一、繁殖价值74
二、亲本投资76
三、繁殖成本77
第三节 繁殖格局80
一、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80
二、生活年限与繁殖80
第四节 繁殖策略81
一、r-选择和K-选择82
二、R-、C-和S-选择的生活史式样84
三、波动与稳定87
第五节 性选择88
一、植物的选择受精88
二、动物的性选择89
思考题91
推荐阅读文献91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92
第一节 种内关系93
一、密度效应93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96
第二节 种间关系101
一、种间竞争101
二、他感作用108
三、捕食作用111
四、寄生与共生114
思考题116
推荐阅读文献116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117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117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117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118
三、群落的性质120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122
一、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123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124
三、种间关联128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130
一、群落的结构要素130
二、群落的外貌与季相137
三、群落的垂直结构138
四、群落的水平结构140
五、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140
第四节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141
一、生物因素141
二、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45
三、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148
四、岛屿与群落结构149
五、平衡说和非平衡说151
思考题153
推荐阅读文献153
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154
第一节 群落变化类型154
第二节 群落演替类型156
第三节 演替顶极学说159
一、单元顶极论159
二、多元顶极论161
三、顶极-格局假说161
第四节 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162
一、去除植被的影响162
二、植被的恢复过程165
三、生物调节的恢复166
四、群落的发展与稳态168
五、关于生态系统发展模型的讨论169
第五节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171
一、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172
二、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172
三、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173
四、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173
五、人类的活动173
第六节 两种不同的演替观173
一、经典的演替观174
二、个体论演替观174
思考题176
推荐阅读文献177
第八章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3S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178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179
一、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179
二、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181
三、美国的群落分类182
四、群落的数量分类185
五、生物群落的排序186
第二节 3S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187
思考题190
推荐阅读文献190
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191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91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92
一、生态系统基本组成192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195
第三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196
一、食物链和食物网196
二、食物链的类型198
第四节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199
第五节 生态效率200
一、常用的几个能量参数201
二、营养级位内的生态效率201
三、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202
第六节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203
思考题205
推荐阅读文献205
第十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信息流206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能量环境206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206
二、能量环境207
三、生态系统中的热力学209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初级生产210
一、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210
二、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212
三、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213
四、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214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次级生产216
一、次级生产过程216
二、次级生产量的测定217
三、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218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220
一、分解过程220
二、分解者221
三、分解过程的限制因子223
第五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25
一、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能量流动225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27
三、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230
四、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型230
第六节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动232
一、生态系统信息的基本特征232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过程237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处理238
思考题241
推荐阅读文献241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42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242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242
二、物质循环的模式243
三、物质循环的特点245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246
第二节 水循环246
一、全球的水循环247
二、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248
第三节 气体型循环248
一、碳循环248
二、氮循环250
第四节 沉积型循环253
一、磷循环254
二、硫循环255
第五节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256
一、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256
二、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实例257
第六节 放射性核素循环261
一、放射性污染的特点261
二、放射性核素的循环262
第七节 生物地化循环与人体健康263
一、地方病263
二、微量元素碘263
三、微量元素硒264
思考题265
推荐阅读文献266
第十二章 陆地生态系统267
第一节 概述267
一、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267
二、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268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269
一、世界主要的森林类型272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275
第三节 草原生态系统275
一、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分布276
二、中国不同草原区域的基本特点277
三、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278
第四节 荒漠生态系统279
思考题282
推荐阅读文献282
第十三章 水域生态系统283
第一节 概述283
一、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283
二、水域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84
三、生态循环285
第二节 淡水生态系统286
一、淡水湖泊生态系统286
二、河流生态系统289
三、淡水沼泽生态系统291
第三节 海洋生态系统293
一、海洋环境293
二、海洋的主要生物群落296
三、海洋的成带现象299
第四节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300
思考题306
推荐阅读文献306
第十四章 景观生态学307
第一节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307
一、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307
二、景观生态学发展历史简述309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中的一般概念和理论311
一、尺度及其有关概念311
二、格局与过程311
三、空间异质性和斑块性312
四、种-面积关系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312
五、斑块-廊道-基底模式313
六、边缘效应314
七、复合种群理论315
八、景观连接度、渗透理论和中性模型316
九、等级理论317
十、斑块动态理论319
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320
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320
二、景观结构分析的数量方法321
三、景观模型324
第四节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327
思考题328
推荐阅读文献329
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30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331
一、全球气候变化概述331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后果335
三、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途径337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339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40
二、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342
三、生物多样性的测度345
四、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保护352
五、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353
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354
七、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与对策355
第三节 土地荒漠化360
一、草原退化360
二、沙漠化361
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361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362
一、可持续发展概论362
二、资源与可持续发展363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64
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364
五、生态恢复365
思考题370
推荐阅读文献370
第十六章 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规划371
第一节 生态风险评价371
一、生态风险评价的步骤371
二、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376
第二节 生态规划380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381
二、生态规划的原则382
三、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与主要内容384
思考题400
推荐阅读文献401
参考文献402
热门推荐
- 1220670.html
- 2823187.html
- 415756.html
- 3098667.html
- 3489807.html
- 2784226.html
- 1299700.html
- 121766.html
- 2891040.html
- 25304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0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33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93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1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79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06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5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0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95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3788.html